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青海省藏族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

2010-03-16 
基本信息·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页码:17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87105088454 ·条形码:978710508845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青海省藏族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 去商家看看
青海省藏族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 去商家看看

 青海省藏族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


基本信息·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页码:17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87105088454
·条形码:978710508845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

内容简介 《青海省藏族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内容简介:《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五,内容包括了20世纪50年代中央访问团收集的资料,全国人大民委、中央民委等组织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以及民族识别等工作所搜集到的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各省、自治区陆续分别出版,全套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共有84种145本。这些资料集中记录了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基本情况,是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中的重要参考资料,受到了各方面的欢迎和好评。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问世以来,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和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各方面情况有了不少变化,为了进一步发挥这些历史调查资料的作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民委决定修订、再版《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并将其列为国家民委重点科研项目。
编辑推荐 《青海省藏族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五,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本)。
目录
青海藏族简介
一、人口分布
二、青海藏族来源和演变
三、青海藏族社会基层组织
四、青海藏族部落的千百户制度的产生及其组织机构

兴海县河卡乡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经济状况
一、简况
二、自然条件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三、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形态
四、1949年到1956年封建剥削制度演变情况
五、结束语

兴海县阿曲乎部落制度的调查
一、切本加三代的起家史
二、部落头人的各种封建特权

兴海县河卡乡藏族风俗习惯的调查
一、衣着和装饰
二、饮食
三、居住
四、婚姻
五、丧葬
六、礼俗
七、禁忌

贵南县塔秀区尕加部落经济情况
同德县夏卜浪千户部落基本情况
一、各百户部落内小族情况
二、千百户制度
三、宗教信仰
四、保甲制度
五、生产管理和阶级关系
六、畜产品运销和交换

同德县牧业区贡工麻部落社会调查
一、部落(千户)的来源及名称
二、贡工麻千百户制度的产生及继传略况
三、贡工麻草山占有的演变过程
四、宗教寺院情况
五、牧主对牧民的剥削方式
六、牧业生产上牧民原有的互助习惯

同德县年乃亥地区阶级关系调查
一、牧主阶级
二、牧民
三、宗教剥削

同仁县浪加族社会调查
一、政治部分
二、宗教部分

泽库县和日千户部落所属拉仓百户部落新中国成立前后牲畜发展
一、部落沿革
二、拉仓部落新中国成立前后畜牧业生产的变化情况
三、各阶层经济状况

果洛藏族社会历史调查
一、概况
二、历史沿革
三、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经济
四、新中国成立前的政治制度

果洛地区部落、头人、户数情况
玉树区社会情况
玉树县
囊谦县
称多县

新中国成立前玉树地区部落、头人情况
玉树地区旧刑罚制度
海西汪什代海藏族部落社会历史调查
青海蒙古族社会调查
一、青海蒙占族的来源和历史变迁
二、青海蒙古族的政治制度
三、青海蒙古族的经济结构
四、青海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海晏县蒙古族新中国成立初社会调查
一、基本情况
二、各旗情况
三、马步芳统治时期的剥削
四、生活方式和生活来源
五、生产关系
六、海晏蒙古族人口减少的原因

青海塔尔寺情况
一、历史
二、组织制度
三、经济
四、喇嘛的生活

兴海县赛宗寺情况
一、赛宗寺建立的经过
二、寺院的组织形式和僧规
三、与封建头人一起压迫剥削劳动群众

果洛阿将三部落法规
刚察藏族部落概况
1937年至1949年青海蒙古族牲畜减损情况几例
后记
修订后记
……
序言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从起源至21世纪初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的、鲜活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大型综合性丛书,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出版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为了摸清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抢救行将消失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1953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又开始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在三次大规模的系统调查的基础上,中央民委从1958年开始组织编写《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三种丛书。“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民委机构撤销,此项工作被迫中断。1978年国家恢复民族工作机构,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改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1979年,国家民委决定继续组织编写以上三种丛书,并增加编写《中国少数民族》和《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两种丛书,定名为《民族问题五种丛书》。《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编辑出版列入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的重点科研项目。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共计402本,一亿多字,该项目自1958年启动至1991年基本完成,历时30多年,涉及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及中央有关单位400多个编写组,1760多人参与,分别由全国30多家出版社出版。纵观历史,像这样全面系统地调查研究、编辑出版介绍各个少数民族的丛书在中国前所未有;横看世界,像这样由政府部门组织为国内各少数民族著书立说实属罕见。
文摘 青海藏族简介
一、人口分布
青海藏族人口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共为754254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9.36%。其中分布在海南、黄南、海北、果洛、玉树、海西等藏族自治地方的为587421人,占青海藏族人口的77.8%,主要从事牧业。其余分布在西宁市的大通县和海东地区各县,主要从事农业。
青海藏族新中国成立前习称:
(一)玉树25族。包括囊谦、扎武、拉达、布庆、拉秀、迭达、固察、称多、安冲、苏尔莽、苏鲁克、蒙古尔津、永夏、竹节、格吉麦玛、格吉班玛、格吉得玛、中坝得玛、中坝麦玛、中坝班玛、玉树将塞、玉树总举、玉树戎模、玉树雅拉、娘磋25个大部落。
(二)三果洛。包括8个大部落:贡麻仓、然洛、康干、康赛、哇塞、红科、莫巴、霍科8个大部落。
(三)环海8族。包括汪什代海、刚察、千b录、达如玉、阿粗乎、都秀、阿力克、日安8个大部落。
(四)同仁12族。包括加吾利吉、阿哇铁吾、多哇、黄乃亥、夏卜浪、麦秀、隆务庄、官秀、和日、*乃亥、兰采、浪加12个大部落和村庄。
(五)化隆上10族、下6族。上10族,即迭祚、昂思多、多巴、舍仁布具、安达池哈、思纳加、喀咱工哇、黑城子加合尔、群加、水乃亥;下6族,即石达仓、拉咱、千户、奔加卜尔贝、科巴尔塘、羊尔贯。共16族。
后记 本丛刊的资料的收集整理、修改定稿工作是由青海省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委会办公室郭璟、孙滔二同志做的。
丛刊中《兴海县河卡乡解放初期社会经济状况》、《兴海县阿曲乎部落制度的调查》、《兴海县河卡乡藏族风俗习惯》、《兴海县赛宗寺情况》是1964年青海省派往当地的工作团的调查;《贵南县塔秀区尕加部落经济情况》(1954年),《同德县夏卜浪千户部落基本情况》,《同德县牧业区贡工麻部落基本情况》(1954年)《同仁县浪加族社会情况》(1954年),《泽库县和日千户部落所属拉仓百户部落解放前后牲畜发展及各阶层经济情况》、《果洛地区部落、头人、户数情况》(1956年),《玉树区社会情况》(1951年),《玉树地区旧刑罚制度》(1954年)和《海西汪什代海藏族部落社会历史调查》(1954年)九篇是当时在各该地区工作的同志调查的;《果洛藏族社会历史调查》是中央民族学院陈连开同志整理的;《解放前玉树地区部落、头人情况》是《玉树藏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整理的;《青海藏族简介》、《同德县年乃亥地区阶级关系》和《青海蒙古族社会调查》、《海晏县蒙古族社会调查》是我们根据编写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过程中收集的资料整理的。编入附录的三篇材料,均系新中国成立初期(1951年前)收集的。所有这些调查材料所反映的都是新中国成立前或新中国成立初藏族、蒙古族的社会情况。
青海藏族、蒙古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已深入藏、蒙古族群众的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因此,我们将《青海塔尔寺情况》[系20世纪50年代中央民族学院陈永龄、宋蜀华,西北民族学院李永昌、马育祥调查整理,曾刊登在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编辑的《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三辑)上,这次收集整理时曾征得陈永龄同志的同意]和《兴海县赛宗寺情况》收入丛刊。
这次我们汇编上述各篇时,对文中某些不妥或错讹字句、段落做了修改,对某些内容做了删节,对某些事实做了订正。1954年以前的调查材料中有关货币单位原来都以旧人民币为单位,这次我们在编选时,都换算成新币值。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