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角落与记忆2:社会更替视角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27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564111755/9787564111755 ·条形码:9787564111755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城市角落与记忆2:社会更替视角 |
 |
|
 |
城市角落与记忆2:社会更替视角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27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564111755/9787564111755
·条形码:978756411175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城市角落与记忆丛书
内容简介 《城市角落与记忆Ⅱ社会更替视角》通过对城市角落、部落、社区的专业调查,展示当今中国城市的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升华、生存与选择,记录城市社会结构的历史变迁细节,为城市化发展贡献更为鲜活的研究与调查《城市角落与记忆Ⅱ社会更替视角》可供城市社会与研究人员、城市建设管理人员和高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目录 第一编角落生活:价值共享
缺环的链条:社区半公共空间与互动困境
寻找逝去的归属
水泥森林中的“后乡村”生活
城市整合: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
第二编城市更新:空间的再生产
多元利益格局下的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旧城改造与特色街区
文化生命力的复兴
第三编社区融合:认同的力量
夹缝中的生存
演替式边缘社区的整合与认同
作为文化象征的大学社区
第四编社区治理:秩序的寻求
缺位与失位:社区管理新老模式变革困境
Who在管理社区?
第五编休闲空间:城市的再生
格调享受:滨水景观与城市休闲
时尚街区的空间生产逻辑
第六编街与物景:传承与升华
从过去到未来:城市化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流变中的空间结构和景观
第七编社区情感:流动的表情
变迁中的开放式老小区社区情感流逝
传统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代际分异
同质社区异质混合生活体的构建
第八编居住形态:生存与选择
生活在城市的“低洼地”
社区弱势居住群体研究
非农非城:另一种状态
侵入与接替后不能忽略的痛
第九编城市形态:城市的增长
立体化城市
郊区城市化的特质
大学新校区:城市化的“增长极”
跋:记忆中的心灵激荡
……
序言 在现实中,城市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研究,几乎是我生活的全部,从读硕士研究生时代起,城市研究就已经成为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或许正是因为有了城市研究,才使我能够在这纷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生态坐标,能够让我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自我认知的价值观和独立思考能力。或许正是因为有了城市研究,才使我找到我个体的生活主体,使我能够自觉寻找并认识到我自己的终极认知与人生价值理念——为了社会进化去研究城市,为了创造一个活着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去研究城市,为了社会进步与进化去推广城市意义,为了社会的优化与民族性的创新,去探寻、创造市民社会的文化本质属性,去探寻、创造自己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即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的双重认知,去思考社会的存在与进化意义和个人对社会事件在研究的价值中立的取向性。
是的,城市本身给人以希望。亦如一位哲人所说:为了生活,人们来到城市;为了更好地生活,人们留在了城市。城市是一个人生戏剧大舞台,参与是生活意义的追求,追求的是社会认同,扮演的是社会角色。
文摘 二、理论探讨
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会结构有了巨大的变化,就居住空间而言,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市场化的商品住宅的不断涌现。就中国城市居住空间而言,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的变迁(黄志宏,2006):第一个阶段是旧居住区,该居住区建筑物多为1949年以前建成的三层以下的“低层”老式住房,由于建设的年代较久,房屋的配套设施很差,建筑物密度也比较大,居住生活基础设施如用水、排污甚至厕所、厨房等都为公用的。第二个阶段是单位居住区,该居住区主要是从1949年以后,到城市住房体制改革的这一段时期,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为本单位职工及其家属而建设的生活居住地。与旧居住区相比较而言,水电等生活配套设施较为齐全,但由于居住的居民多来自同一单位,工作和生活的重合度很高。第三个阶段是市场化的商品住宅区,与前两种类型相比较而言,生活设施配套齐全,且居住的居民的异质性比较高,工作与生活空间基本分离。
虽然旧居住区和单位居住区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商品房居住区成为目前居住空间的主流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旧居住区中,由于生活条件的局限性,存在着诸多不可避免的公共空间,居民的公共生活比较丰富。在单位居住区中,虽然生活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生活与工作的重叠,居民也存在着很大空间的公共生活。然而在商品房居住区中,虽然开发商在小区中也配套了相应的公共空间,居民的异质性,尤其是在生活交往方面的异质性,使得居民的公共生活非常缺乏,由此带来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缺乏问题,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社区整合方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