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乡村传播与城乡一体化:北京市民与农民工传播关系之实证研究

2010-03-13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29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09708915/9787509708910 ·条形码:9787509708910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乡村传播与城乡一体化:北京市民与农民工传播关系之实证研究 去商家看看
乡村传播与城乡一体化:北京市民与农民工传播关系之实证研究 去商家看看

 乡村传播与城乡一体化:北京市民与农民工传播关系之实证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29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09708915/9787509708910
·条形码:978750970891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农村政策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系列丛书

内容简介 《乡村传播与城乡一体化:北京市民与农民工传播关系之实证研究》着眼于乡村传播学的视角,借鉴发展学与现代化的基本理念,以如何建构良好的城乡互动关系为主要研究主题,采用参与式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焦点小组及深度访谈的方法,结合相关部门的资料,对城乡一体化关系之良性构建提供了实证研究的基础,对流动人口与市民、流动人口与管理组织、流动人口与大众媒介的功能三个层面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乡村传播视野下的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合问题,不仅与流动人口自身的地区来源、教育背景、职业类别、社会网络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与城市市民群体的开放度、接纳度关系密切,同时,作为城市化产物的大众媒介的报道倾向与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对此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乡村传播与城乡一体化:北京市民与农民工传播关系之实证研究》认为,构建良好的城乡一体化关系,主要有三个重要的因素:一是城市市民与农民工之间的身份认同与角色构建;二是大众媒介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功能问题,即大众媒介在流动人口城市化中应有的报道倾向和报道角度的选择问题,以及中国媒介产业化与中国社会转型之关系;三是传播学本土化如何与中国社会转型相结合,如何拓展乡村传播学研究的新领域。
作者简介 李红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乡村传播研究所所长(www.caucrcc.com),主要研究方向:乡村传播理论及实务、媒介研究、传播学理论及实务。已出版的主要论著有《中国乡村传播学》、《乡村传播与农村发展》、Media Change in China:China’S Media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媒介组织学》、《传播学研究方法》、《新农村:帮你经营乡村文化》等。发表有关乡村传播、媒介研究和传播学研究等方面的论文四十余篇。
编辑推荐 《乡村传播与城乡一体化:北京市民与农民工传播关系之实证研究》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乡村传播学视角下的城乡一体化
一 乡村与乡村传播
二 乡村传播学概念解析
三 中国乡村传播学与中国当代社会发展

第二章 研究路径
一 选题视角
二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调查区域的选择
三 现有研究状况
四 研究设计

第三章 被调查者总体概况
一 农民工眼中的市民主题调查概况
二 市民眼中的农民工主题调查概况
三 农民工就业信息获取渠道调查概况

第四章 作为受传者的农民工与市民
一 作为受传者的农民工
二 作为受传者的城里人
小结

第五章 传受双方信息传播内容之分析
一 信息类别
二 信息传播之内容分析
小结

第六章 传受双方信息获取渠道之比较
一 农民工了解城市市民的信息以人际传播渠道为主
二 市民了解农民工的信息渠道:人际传播渠道和大众媒介渠道的作用大致相近
三 信息获取渠道比较
小结

第七章 城乡一体化如何构建:以就业信息获取渠道比较分析为例
一 农民工就业信息来源渠道
二 农民工就业信息获取渠道比较
小结

第八章 传受双方信息传播之效果比较
一 平民生活的城乡一体化:乡村与城市之间
二 平民意识的城乡一体化:社会角色与生活场景
三 平民视野的城乡一体化:社会身份与社会地位
小结

第九章 讨论与思考:城乡一体化与城市的社会场景
一 他者想象与自我认同
二 大众媒介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之关系之思考
三 乡村传播学与城乡一体化之关系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2008年,当改革开放30周年的话语叙事模式在组织行为模式,如媒介组织、各级政府组织、诸种学术机构乃至多样的民间性质的活动模式一一展现的时候,大众群体则以自身的日常生活模式和消费理念,演绎着个人生命难以全貌呈现的年代记忆。或者,年代记忆是个体意识在蓦然回首之间的一抹情怀,一声叹息,一个简单的音符,一种难以清晰化的叙述话语。
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岁月中,知识分子群体承担了复杂而多变的社会使命,肩负了确定自我社会身份过程的社会责任。那么,作为职业的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趋势和特点是如何凸显的呢?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身份的获取与传统社会的四民阶层身份的逐渐分化有着密切关系。古代的知识分子身份——士大夫群体,通过科举制度的系统而获得了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联系。20世纪以来,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和四民社会自晚明以来的逐渐解体,晚清的知识分子已经一跃从士大夫阶层转化为现代知识分子。
文摘 插图:


“中国乡村传播学通过对于乡村社会中的信息传播系统和传播机制的研究,提供关于在乡村生活中的人群的个体和组织的状况,他们的网络构成、组织形态、集体意识、心理模式、影响渠道等等,通过这种研究和其他相关学科一起,描述和概括出中国当代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和特征来。由此来构建和发现我们民族的精神理念。因为,学术研究不仅仅是为学术作为一种职业而研究,更重要的是为如何认识我们所正在生长的社会服务”。
“中国乡村传播学以中国乡村社会中的传播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城乡传播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乡村社会传播系统的界定、剖析和阐释,综合出乡村传播学在我国现阶段的规律和特点,这种规律和特点的历史脉络,其中的人文地理环境的作用等,并指出在未来可能出现的规律和特点,尽可能将转型期的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及其相关学科的影响研究贯串其中;
中国乡村传播学的研究将以问题为向导,以开放的和动态的乡村传播系统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外围的传播活动为核心,构建乡村传播学在中国的基本研究问题体系;结合中国乡村社会特征的转型性和模糊性,始终以开放和动态为根基,以历史的背景为基点,提供的是一种对乡村传播系统研究的新思路;
中国乡村传播学研究以描述和分析乡村传播系统的外围环境为基础,对于乡村传播系统的研究将由乡村传播的内容分析研究、传者研究、受众研究、渠道研究、传播模式研究和效果研究构成,并附注以相应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式乡村传播学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可能存在问题的解构将得到一定的关注”。
后记 本书能够完成,需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
第一,感谢中国农业大学985农村政策与哲学社会科学基地对乡村传播学研究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人文与发展学院的李小云老师、叶敬忠老师、左停老师,他们在这次调查研究的起步阶段提供了学术上的有益建议。
第二,感谢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媒体传播系的同人张建平、旷宗仁、安文军和李焕征,他们在调研初期的议题讨论和方案的规划上提供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旷宗仁、安文军和李焕征还参加了调查问卷的设计、修改过程,而在实施问卷调查和深度采访中,旷老师和安老师也顶着暑期的炎热,在城市的各个地方参与和组织调查,他们的合作与无私的帮助令我受益匪浅。除此之外,调研后期的问卷统计分析和本书第八章第一部分的初稿也由旷宗仁老师完成,再次向他及各位同人表示感谢。
第三,感谢媒体传播学的研究生赵亚丽、王盛慧、蔡婧、马喆、曹文露、马春梅等同学,2004级本科生张瑜、余婷、刘岱松等同学,2005级本科生王刚、雷特、蒋知疑、陈晨、裴胜崇、吴利光、王昭等同学,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丁洁同学,南京大学的刘华扬同学,他们先后参与了预调查、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工作。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