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页码:36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62448892/9787562448891 ·条形码:9787562448891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质性研究的理论视角:一种反身性的方法论 |
 |
|
 |
质性研究的理论视角:一种反身性的方法论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页码:36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62448892/9787562448891
·条形码:978756244889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质性研究方法译丛
·外文书名:PEFLEXIVE METHODLOGY:NEW VISTA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内容简介 《质性研究的理论视角:一种反身性的方法论》清晰地揭示了经验研究所运用的方法与不同的研究传统之间的关联,为理论结构与经验研究之间更具思想开放性与创造性的互动指明了途径,是社会科学诸多领域的学生与研究者的基本读物。全书评述并批判性地讨论了一些主要学派,突出了它们在经验研究中的问题与可能性。作者对主要学派,如建构理论、解释学、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会话分析、系谱学与女权主义等,给出了同等的评述,尤其关注文化、语言、选择性理解、认知与意识形态的主观形式是如何渗入科学活动的。
《质性研究的理论视角:一种反身性的方法论》大部分内容讨论的是反身性方法论的发展与例证。反身性是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它为实地研究的成功解释与深刻结论的进展提供了必要的视域。反省包括哲学反思与对研究者的假定的问题化、解释以及与经验材料的互动。
编辑推荐 《质性研究的理论视角:一种反身性的方法论》:万卷方法是重庆大学出版社自2004年7月以来陆续出版的一套深入、系统地介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书系,至今已出版图书近60个品种。“万卷方法”的理想为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学者和研究生提供一个内容规范、使用便捷的“研究方法工具箱”。“万卷方法”的受众图书馆及大学社会科学各院系的资料室。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人员、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社会及市场调查的实务工作者。
目录 第1章 导论:方法的理智化
质性与量化方法
反思性/反身性研究
反思性研究的四个要素
本书的规划
注释
第2章 面向资料的方法:经验主义的方法与程序
扎根理论
民族方法学
归纳民族志
本章小结
注释
第3章 解释学:解释与洞见
根据
客观主义解释学
真势解释学
解释学的解释——重构
贝提的解释学原则
应用:历史编纂法(来源批判)
存在主义解释学:回到基础
诗学解释学
格尔茨的解释学的民族志
综合
评论
注释
第4章 批判理论:政治与意识形态的维度
关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哈贝马斯
哈贝马斯与早期批判理论比较
认知兴趣和认识论
批判理论与各种政治立场
方法论的含义
一个实例:对某工场的研究
总结:批判理论作为三重解释学
注释
第5章 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动摇主体与文本
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变种
德里达和解构
宏大叙事的衰落
对(人文主义)主体的批判
研究者作为作者
经验实例
对后现代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批判
质性方法的含义
结语
注释
第6章 语言、性别、权力:话语分析、女权主义与系谱学
话语分析
女权主义
系谱学方法:福柯
结语
注释
第7章 关于反身性解释:解释层次的展开
四种轻度反讽的取向
方法论策略——终止(resignation)与语言还原论
关于反思
反身性解释
思考各种趋向与反转
反身性解释中的方法论策略
反身性解释的一个实例
关于质性研究标准的一种含义
关于研究的隐喻
一些具体的建议
最后的评论:作为一种暂时的理性规划的研究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专有名称汉英对照表
……
序言 本书的目的是尝试在社会科学中推进一种更具反思性的/反身性的(renective/renexive)研究方法。我们在后面将区分“反思性的”与“反身性的”,而这里是把这两个术语当作同义词来使用的。关于“反思性的方法”,我们的意思是给予经验研究的解释性、政治性以及修辞性以应有的关注。这就要求研究者们自觉地深入了解诸多领域:深入了解解释行为,深入了解社会科学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和伦理的问题,以及深入了解他们自己的“资料”结构或者他们所谈论和理解的经验材料。这还意味着将这些深入了解的知识引入到他们的经验研究工作中去。因而反思(反身)首先是这样一个问题:完全承认研究者的文本与其所研究的实在之间令人讨厌的含糊关系。反思意味着解释某人自己的解释,从其他视角来看待某人自己的观点,以及对某人自己作为解释者与作者的权威作自我批判。
我们的计划可以这样表述,要么通过综合科学哲学的观念与结论,来提高质性方法的水平,而科学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是社会科学的一种至关重要且具连续性的因素;要么努力将抽象的哲学(元)理论、概念与观念降低到一种在质性研究方法论的语境中变得互相相关和易于处理的层面上。这一计划也可以说成是质性方法的理智化或者科学哲学的实用化。而且在这一说法中,我们已经表明了我们自己的立场。我们并没有把自己看作哲学专家或者研究方法论技术与规则的专家。我们的兴趣与能力在于抽象的哲学与狭隘的方法问题之间的领域。
想要通过写一本书来把属于科学哲学的主题与社会科学方法特别是质性方法问题连结起来,这个任务实在不易完成。希望读者不要这样来要求我们:要么像职业哲学家那样通晓科学哲学中整个古典与现代的趋势,要么像方法论专家那样对近年出现的关于质性方法的各种各样技术性专著有广泛的了解。我们尽量使自己熟悉大量文献,而且我们的计划跨越了学术学科范畴的传统边界。
文摘 第2章 面向资料的方法:经验主义的方法与程序
我们将在本章叙述一些与经验材料紧密相关的方法。这不是对资料作片面展示的问题,因为这些方法也承认理论的重要性。而与此同时,与我们将要研究的其他方向相比,理论在这些方法中与经验材料的关联更紧密。我们不允许离(所谓的)基础资料太远,而倾向于维持低水平的抽象。我们特别关注以一般的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学派为背景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因为这在我们看来是面向经验的方法的一个非同寻常的典型。根据登津(Denzin,1994:508)的说法,它是社会科学中运用最广泛的质性解释框架,特别是从l990年斯特劳斯和科尔宾的畅销教科书《质性研究基础》上市以来。本章还讨论了民族方法学(ethnomethodology),并简要叙述了归纳民族志(induc-tive ethnography)。此外我们还将布迪厄的思想与这里的各种思潮作了比较和对照。
扎根理论
根据
格拉泽与斯特劳斯的“扎根理论”有两重根据,一是斯特劳斯的符号互动论,二是格拉泽的统计实证主义。关于符号互动论的一般性介绍,如普卢默(Plummer,1991)通常把扎根理论视为伴随这一思潮的一个特别向度。尽管我们并不完全同意这种说法,但我们的确把符号互动论看作是扎根理论的灵感之源。
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代表了一种质性方法论运动,这一运动出现于20世纪初的美国(Hammersley,1989)。“符号互动论”一词于1938年由芝加哥社会学家赫伯特·布卢默首次使用。但这一思想的一般线索却更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与人类学系兴起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运动。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米德与库利(布卢默是米德的学生,而斯特劳斯是布卢默的学生)。它的三个主要灵感来源,以重要性为序是:美国实用主义,据此,真理是一个实践效用的问题;德国新康德主义,它强调对特殊个案作具体深入的研究,而不是对海量资料作通则性研究;德国历史主义,它给予质性研究以相对于量化研究的优先权。
在经过1920年代和1930年代的第一个全盛期后,符号互动论紧接着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加固了它的阵地,但随即于1960年代和1970年代衰落。衰落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来自于“硬的”方法如统计学方法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压力,另一方面来自于现象学方法论影响下的民族方法论形态中的“软的”方面的竞争。另外,政治左派抨击这一运动成为了主流体制结构内部的谨慎的改革主义运动。1973年一篇文章甚至宣告了符号互动论的死亡(Mulli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