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2: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

2010-03-11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 ·页码:67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4月 ·ISBN:7220076304 ·条形码:9787220076305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2: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 去商家看看
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2: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 去商家看看

 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2: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
·页码:67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4月
·ISBN:7220076304
·条形码:978722007630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我们研究的对象是非常复杂而庞大的跨学科的课题,其中涉及几乎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例如哲学、史学、文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传播学等等。
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变。一次是从列国并立的先秦时代,转变到秦汉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时代;另一次是从晚清开始的,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时代,向基于人民自治的民主的现代社会转变。《近代中国转型文化研究2》是研究近代文化转型的,即是研究自晚清以来中国文化从中古的、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相适应的文化,转变到与近现代的、基于人民自治的民主制度相适应的现代文化。《近代中国转型文化研究2》主要探讨了社会结构与近代文化转型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关系。
作者简介 郑大华,男,湖南永顺县人,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先后出版了国内外第一本以梁漱溟和胡适为中心、系统比较文化保守主义和西化思潮的著作《梁漱溟与胡适:文化保守主义与西化思潮的比较》(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一本系统研究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张君劢的生平和思想的著作《张君劢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一本研究嘉道经世思想家包世臣的著作《包世臣》(台北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一本系统研究乡村建设运动的著作《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以及《晚清思想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民国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民国思想家论》(中华书局2006年版)等著作。到目前为止,共出版中国近代思想史专著11部、合著3部、译著4部,点校整理资料8种12册,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目前任湖南省人民政府“芙蓉学者计划”首批特聘教授,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彭平一,1953年10月生于湖南长沙,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1992年至1993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进行“梁启超与章太炎伦理思想比较研究”。现为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学术著作有《冲破思想的牢笼--中国近代启蒙思潮》、《近代启蒙思潮史话》、《湘城教育纪胜》、《从新民、新人到人的全面发展》等,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
目录
导论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学术史回顾
二、本书对一些理论问题的认识
三、本书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结构

第一章 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历史起点
一、清中叶以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演变的新态势
二、嘉道之际经学的新变化与经世思潮的复兴
三、鸦片战争与经世思潮的新发展
四、经世思潮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

第二章 社会的初步变迁与文化的初步转型
一、鸦片战争后经济和阶级结构的变化与新文化因素的出现
二、洋务运动对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推动作用
三、口岸城市的初步转型对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影响
四、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初步变化

第三章 社会的进一步变迁与文化的进一步转型(上)
一、维新运动引起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
二、清末新政对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进一步推动
三、城市近代化于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重要意义
四、近代新文化结构的初步形成

第四章 社会的进一步变迁与文化的进一步转型(下)
一、20世纪初阶级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二、政治改革和革命对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影响
三、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新陈代谢
四、清末民初农村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

第五章 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新趋向
一、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影响
三、近代新文化体系的基本形成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
序言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四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发展史的国家,其文化积累之丰富,传统价值观念之持久稳定,都是世界文明史上少见的。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变。一次是从列国并立的先秦时代,转变到秦汉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时代;另一次是从晚清开始的,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时代,向基于人民自治的民主的现代社会转变。这种重大的转变,既是社会形态的转变,也是文化形态的转变。本书是研究近代文化转型的,即是研究自晚清以来中国文化从中古的、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相适应的文化,转变到与近现代的、基于人民自治的民主制度相适应的现代文化。这个过程至今仍在继续。这一个转变过程与先秦到秦汉的转变过程有一个重大的区别。那就是,从先秦到秦汉的历史转变,完全是由于中国社会内部的种种变化积聚起来产生动力所驱动的;而晚清开始的这次转变,是在有巨大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发生的。从文化转型的角度去看,前一次转变,是中国文化内部的价值转换;而后一次转变,看起来好像是由某种外来的价值观念取代中国固有的价值观念,由某种外来的文化取代中国固有的文化。(当然,只是外表上看来像是如此;实质上,只不过因为西方文化之进步比较快了一些,显得先进一些。因而,中国文化向近代转进之时,可以在许多方面借鉴西方文化。)所以,许许多多的人,对这种转变都感到不适应。偏于保守的人,有的认为,这种转变是“用夷变夏”,犯了祖宗之大忌。有的认为,这种转变远不如像从前那样在旧传统中生活得自在。一般人,也多因为不适应这种带有外来色彩的变化而陷入深沉的、持久的困惑。这困惑,首先,是关于文化之“中”与“西”的对立和难于化解;其次,是由此而强化了的文化之“古”与“今”的困惑,以及关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关系的困惑,等等。诸如此类的困惑问题,人们争论了一百多年,只有很少数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都有相当了解的人,才能以比较健全的心态对待之,才能超脱这些困惑。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讨论热中,大体上仍是围绕着上述这类问题展开的。也就是说,中国人仍然未能完全摆脱上述的种种困惑。人们对西化问题的过分敏感,以及所谓“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要用中国文明去拯救世界文明”等说法,就是明证。
文摘 如果说,过去百余年来,由于国家积贫积弱,受欺受辱,因而难以在激烈的内外矛盾冲突中,建立起理性的健全的文化心态;那么,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中国毕竟比过去富裕和强大了,在世界上争得了自己的地位,发挥着谁都无法忽视的影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统治阶级生活的奢侈和吏治的腐败。以皇室庆典的耗费为例。据统计,仅乾隆为他母亲做60、70、80大寿,耗费的白银达数百万两。而乾隆自己生日庆典的耗费更是惊人。他80寿辰庆典中仅景点一项,就花费白银114万多两。乾隆还两次举行千叟宴,每次耗费白银都在100万两以上。除皇室成员外,王公贵族、文武百官的生活也非常奢靡。乾隆帝的内侄福康安,“在其家奢汰异常,舆夫皆着毳(豆)之衣,姬妾习花,日费数万钱”。福康安的弟弟福长安,仅一座花园就有房675间,游廊楼亭282问,后来他犯罪被抄家,在热河的一处寓所就搜出贵重的珠宝玩器6450件。一般官僚、地主和商人也是奢靡成风。他们穿锦绣,食阁宴,饮佐酒,过着花天酒地的奢华生活,“京外各官寻常宴会,动至一席费五六金,外官款宴上司,竟有一日而费百金者,此类糜耗不一而足”。
统治阶级生活的奢侈,必然导致吏治的腐败,而乾隆晚年又耽于游乐,疏于朝政,听任军机大臣和珅专权聚敛,贪赂公行,这更使吏治的败坏越来越严重起来,甚至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朝中自亲王以下,多向和坤贿赂求庇护。地方官员自督抚以下,也没有几人不向和珅贿赂求官的。由于大肆纳贿,和珅任军机大臣二十年,聚积的不义之财数量惊人。嘉庆四年(1799年)和坤获罪被查抄,其查抄的家产编号登录,共编一百零九号。仅对其中的二十六号的估价,即值银二亿二千万两,当时国库每年收入不过七千万两。所以民间流传有“和坤跌倒,嘉庆吃饱”的谚语。督抚提镇等地方官吏既以行贿得官,到任后也上行下效,向下级官员大肆索贿以求补偿。而下级官员也以送礼为名,向上司行贿,以便得到关照或升迁,已成为公开的通例。据史料记载,当时督抚提镇以至道府官员出巡,下级要馈送“站规”、“门包”。平时有节礼、生日礼。每年还有所谓“帮费”。州县官为向上司行贿只得加倍或数倍向老百姓征收钱粮漕米,征刮所得,以一半送上司,一半归自己,开始他们还有所畏忌,久而久之,则成了惯例。嘉道年间,嘉庆和道光皇帝都曾试图对乾隆后期以来腐败不堪的吏治进行一些整顿,但无奈已积重难返。进入近代以后,吏治的腐败程度与嘉道时期相比,又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造成近代以
……
后记 书稿匆匆忙忙交给出版社了。本来我向出版社提出,至少还要给我半年甚至一年时间加以修改定稿,但无奈出版社催稿甚急,说这套书要赶明年(2008年)1月的图书订货会。我总不能因自己的原因影响整套丛书的出版吧!
该书是我和我的老朋友、中南大学的彭平一教授合作完成的。先由我提出全书写作大纲,然后分头撰写。我撰写的是导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的第三节的第一和第二子目、第四章的第三节的第一子目和第四节、第五章的第二节的第二子目的后一部分、第三子目和第三节(其中导论的第一节,第一章的第一节、第四章的第三节的第一子目和第四节的初稿由我的博士研究生邵华提供),其余第三章的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的第三子目和第四节、第四章的第一节、第二节和第三节的第二和第三子目、第五章的第一节、第二节的第一子目和第二子目的前一部分为平一教授撰写。最后由我对全书进行修改定稿。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