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页码:247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511203588 ·条形码:9787511203588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无父无夫的国度? |
 |
|
 |
无父无夫的国度?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页码:247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511203588
·条形码:9787511203588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无父无夫的国度?》内容简介:因为一个杨二车娜姆,因为周华山的两部《走出女儿国》、《走回女儿国》,摩梭人与泸沽湖曾经名声大噪。在世界各国的民间传说中都有“女儿国”,但至今仍真正存在的恐怕就只有世代生活在云南的摩梭人这一族了。摩梭人至今的确仍保留着“男不婚、女不嫁、结合自愿、离散自由”的母系氏族“走婚制”。《无父无夫的国度》是周华山博士与摩梭大众和读者的一场平等对话,您可以从多种角度对摩梭人进行欣赏或解读。
作者周华山博士在摩梭山区与摩梭人同吃同住一载多,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平反了过去对摩梭人“知母不知父”、“母女共夫”、“无父无母”等不公评价。他在书稿面世前,请摩梭人细阅,在书中他说出了一些摩梭人自己想说却难以用文字系统表达的话语,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观点,如“害羞文化”、“女本男末”、“尊时不贬女”、“重女不轻男”等。特别是“害羞文化”的提出,使过去的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豁然开朗。
周华山的研究是让研究主体发出自己的声音来,他触摸到了摩梭血脉中跳动的热点,进入摩梭人内部的生活。他把潜藏的东西发掘出来,然后读者也参与进去,得到启发,也作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这就把学问做活了。
作者简介 周华山博士,
原香港大学社会系助理教授,1998年起在中国大陆进行社会性别研究。
作品年表:
1.1990《周润发现象》
2.1990《消费文化:影像·文化·音乐》
3.1990《电视已死》
4.1990《解构香港电影》
5.1991《谁明女子心》
6.1991《谁不是千疮百孔》
7.1991《先为人然后才是中国人》
8.1992《意义——诠释学的启迪》
9.1992《女人的一半也是女人》
10.1993《异性恋霸权》
11.1994《色情现象》(此书合著者赵文宗)
12.1994《同志神学》
13.1994《假如上帝是个女孩子》
14.1995《同志论》
15.1995《“衣柜”性史》(此书合著者赵文宗)
16.1995《香港同志站出来》(此书合编者麦海珊、江建邦)
17.1996《香港同志故事》
18.1996《北京同志故事》
19.1996《我们活着》(此书合编者吴春生)
20.1997《后殖民同志》
21.1997 Histoires De《Camarades》Les Homosexuels En Chine,此乃《北京同志故事》的法文译本
22.1999《阅读性别》
23.2000《性别越界在中国》
24.2000 Tongzhi:Politics of Same-sex Eroticism in Chinese Societies
编辑推荐 《无父无夫的国度?》:摩梭人居住在中国川滇交界处的泸沽湖畔,人口5万多, 摩梭人母系家庭被誉为是“人类早期社会形态的活化石”、“当今世界唯一的母系王国”,摩梭人及其所创立的母系社会,从古至今,女性主宰着生活,男不娶亲、女不嫁人,实行着奇异的“阿夏”走婚制度和“舅掌礼仪母掌财”的母系大家庭模式。
目录 自序 我在摩梭的日子
成长于繁华富裕的香港,26岁当大学老师,丰薪优职并且跑了半个地球的我,居然在这个长期被人们视作“落后”、“愚昧”的摩梭山区找到了心中的幸福与荣幸。
第一章 母系思维中的女性
大妈妈,小妈妈
不把女性价值还原为一块薄薄的所谓“处女膜”,不认为必须结婚生子才算“真正的女人”,更不会认为女人的幸福在于找到一位真心爱她的丈夫。
母屋火塘
摩梭房屋以母系血源为本,大多以先祖母命名。女性是家屋的中心,男人离家出门是常事。因此,文革强迫摩梭人一夫一妻时,八成情况是男人入赘到女方家,女人嫁到男家并不常见。
女本男末,生死流转
出生完全是女人的事,死亡却是女人必须靠边站的男儿事。
好女人与坏女人
同样是尊母,摩梭妇女的情欲空间及性别主体意识异常鲜明,根本没有“母亲与女人”、“好女人与坏女人”的二元对立。
把妇女美化为伟大的母亲,其实是一种控制女人的手段,惟有扮演牺牲者与照顾者的角色,成为含辛茹苦的母亲,女人才能受人尊崇。
挑选“当家人”
摩梭文化的核心不在走婚,而是家族和谐,在摩梭人中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价值观。
“头上的女人”
摩梭人的生活用语一律母系思维。摩梭人说汉族时总习惯先女后男的次序,譬如把“一夫一妻”说成是“一妻一夫”。
第二章 母系思维中的男性
“知母不知父”的文化误读
摩梭人对“父亲”的认知与观念,一直被外界所误解,而最早的误读始于五十年代……
母女共夫、父子共妻、兄弟子女通婚之谜
摩梭人受制于“害羞文化”,连一切与性相连的话题、词语都不能提及,怎能在行动上与同血源的人通婚或走婚?
三个姐妹与三个父亲
为何大部分摩梭人会称父亲为“阿乌”(该词同时解作舅舅)?为什么一家在火塘前称父亲为阿达会感到尴尬与害羞?
知父,认父但不亲父
母亲为本为源为骨,父亲如血虽也是身体一部分,却随时有“流走”、“外出”的可能。
为何一定要结婚?
为何一生只能爱一人?为何必须与相爱的人终身同住才算幸福?为何情欲必须与居住、家务、经济、生活习惯挂勾?为何情感必须依从恋爱、婚姻然后才有性事的模式?为何夫妻关系必定比姐妹兄弟感情更重要?
第三章 以母系血源为核心的家
夫妻居所不等于家
姐妹们共生同死的母系思维,不单抗拒“分家”,也认为嫁娶成一夫一妻会破坏母系家屋和谐。
家族中舅舅的责任
“作为舅舅,自问竭尽所能,当之无愧。自己最认同的角色也是做舅舅而非二十多年来在外当兵、当官、经商、做单位领导。”
家族情胜过夫妻爱
激情会转淡、朋友会出卖你、情人会变心、丈夫也不保证什么。我们心中真正的归宿,是母亲的家,这才是最牢固的避风港。
走婚不等于分住,分家不等于“离”家
有人认为走婚的男女各居母亲家,倘若夫妻与子女同住便属于结婚甚至分家。摩梭规矩并非这样。
也不一定同住才算属于这个家,很多人分住几十年仍同一根骨血浓于水。
第四章 害羞与乱伦禁忌
令人费解的害羞
可以在温泉女男坦然同浴,但不能提任何跟性相关的话题;接受与多人发生关系,没有处女、私生子或未婚妈妈这些概念,但却又连提及性事的词汇也视作极大禁忌。
害羞是为了严防乱伦
摩梭文化里只有一种隐私,就是与血源亲属相关的性问题,连语言上也严禁任何性话题,它是一种强烈的防御机制。
年轻一代的微妙心态
面对十多年来电视媒体、商品文化无孔不入的影响,害羞文化虽看似屹立不倒,实则已产生不少微妙变化。
第五章 两情相悦为非独占式的性观念及婚俗
跨越“一夫一妻”及“从一而终”
摩梭文化不会认为一生只与一人厮守就美好,与多人亲密交往就滥交或淫乱。感情的自由自在,令传统的摩梭人不会挖空心思去追求对方,开展关系后也不会千方百计去独占对方,万一分手也不会怀恨在心。
不欺骗,不独占,不妒忌
“我爱的是他,他与别人的关系,是他的事,我不管,只要没有欺骗我便行。强迫他一生只喜欢一个人才不公平。”
只要两情相悦
走婚就是把感情与柴米油盐等现实考虑彻底分割,男女双方根本没有任何经济纠葛。
视“处女”、“吃亏”、“寡妇”为荒唐
女人不是男人的附属品,“若男人都挑处女,那不是处女的谁要?双方都有经验,才真正享受。女人对你好便行,她以前跟谁在一起,是她自己的事。”
“未婚妈妈”和“私生子”
摩梭妇女终生与母亲及自己的孩子同住,孩子不属于父亲或父系家族,女性怀孕生育总是母系家屋受惠。
没有性压抑与性否定
“身体都一样,只不过大小形状各具特色,你有的,我也有,为什么要害羞?”
绝不逼你去走婚
“曾有汉人问我,一生没走婚不觉得可惜吗?我觉得很奇怪,你们汉人一生都与老婆一起,没有体会到姐妹兄弟一辈子无条件的相爱关心,不觉得可惜吗?”
分手不是伤害
摩梭在两性感情上崇尚独立人格,男人不会认为自己占有女伴,女子也不会认为自己属于男人,彼此关心不上锁,连成一起有自我。
走婚不是性解放
摩梭从不会限定感情的时间程式与标准,两性平等,轻松自在,毫无矫揉造作。
走婚、结婚、同住
调查中发现支持结婚的有14%,支持走婚占24%,剩下的62%“看情况而定”。
跨族裔的婚姻
纳西文化素质高,摩梭道德素质优,但我还是偏帮摩梭,因为它太弱了,根本没有知识分子社群,在主流社会也没有任何支援,不像壮、藏、蒙族,在外面都有自己强大的老家作靠山。
第六章 指鹿为马的“阿夏婚姻”
老人不知“阿夏”为何物
“一切严肃的场合都不能说这个词。‘阿夏’是年轻男子对外吹牛开开玩笑时才用,不太正经的。
“阿夏”与婚姻风马牛不相及
“阿夏婚姻”一词实有男性本位而忽视女性主体观点之嫌,这种男性中心论,放诸崇母尊女的摩梭文化,更是莫大的讽刺。“阿夏”只有“情妇”之意,与主流社会的“婚姻”含义截然不同。
“夫妻”不是“一夫一妻”
即使一对摩梭“夫妻”共同生活数十年,也不应视之为主流社会一夫一妻婚姻,看似“一夫一妻”的“处咪”与“汗处巴”关系,令母系文化更能灵活适应现代社会的冲击。
第七章 神秘而令人恐惧的蛊
阿味养的蛊最毒
究竟什么是蛊?摩梭人为何谈蛊色变,闻蛊胆丧?
在摩梭人的论述中,养蛊人就是当家人。阿咪不单是最常见的养蛊人,由她饲养的蛊毒也最烈。
有蛊无蛊 誓不两立
摩梭人分成两种无蛊与有蛊。无蛊的人正常、健康、可走婚、可共饭是自家人,有蛊的人则相反,这是绝不含糊、毫无争议的楚河汉界。
有蛊人家的声音
“我生命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永远背着这个锅,说什么也没用,根本没人听,真不希望我们下一代仍迷信蛊毒。”
第八章 “杨二车娜姆”现象
娜姆虽是摩梭人,但她所展示的摩梭文化更多是主流媒介因着猎奇与商业卖点塑出来的媒介景观。娜姆的母亲也表示《走出女儿国》内容只有一半属真实,另一半则是虚构。
第九章 从一个村庄看旅游开发后的摩梭
家屋成为经营单位
整个旅游体制完全是以母屋火塘为单位,在90年代逐渐转化为经济共同体,史无前例的公众空间与规章变得重要。
随行就市
旅游业不单从外至内的冲击落水传统,更内在地冲击落水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落水人绝非被动挨打,而是积极主动地重新修正和建构自身的文化取向。
旅游者都为走婚而来
“这个台湾游客不断炫耀他的财富与见识,两次问可否与我走婚,我故意说要看他的诚意,叫他晚上十时半赤脚站在我家前的沪沽湖水中。到当夜十一点,发觉他竟然站在水中……”
第十章 汉化冲击摩梭男人的动摇与挣扎
维护家屋是男人的天份
摩梭不讲男权女权,而是男女互补互助的和谐尊重,男人不是独立于家屋而存在的个体,不是个人主义式的所谓男子汉。
九十年代后摩梭男人的变化
男人比女人更快、更多、更容易受现代冲击以至动摇。许多年轻一代在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发展、宗教与情欲之间矛盾与挣扎。
第十一章 现代生活中的摩梭女性
独享情欲自主
摩梭女性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拥有独立于丈夫、舅父、父亲或任何男人而存在的“性权”。她们的情欲不受男人支配,高度自主,男人也无权干预她们的感情取向或选择。
不愿适应现代生活
整个“工作体系”对摩梭妇女极为不利,既打压了她们的工作空间,又把她们变成弱势群体,即使劳动中最优秀的妇女,也可能被现代商品市场定义为毫无“工作能力”。
如今当家不作主
城市人说“我爱你”,其实丈夫总是希望支配驾驭你。丈夫与你不是同一根骨头,还要处理他们的父母,很麻烦。
第十二章 摩梭研究与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不是女上男下
直到遇上女性主义,我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阅读这个世界,我重新整理、观照成长的经历,看到大男人主义是如何根深蒂固地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环节。
摩梭研究的八个原则
女性主义方法学针对主流学术体制的性别盲点,坚持让被研究者作主体,以改善被研究者的生活素质为研究的终极目标,以壮大弱势族群并尊重主体声音为研究者的使命,以落实两性平等互重为研究过程的基本原则。
后记
摩梭声音(一)/拉木·嘎吐萨
摩梭声音(二)/阿柱民给汝独支
摩梭声音(三)/不萨·甲彩若补
摩梭声音(四)/汝亨·龙布泽礼
……
序言 没想到,摩梭给自己那么巨大的冲击与启迪。成长于繁华富裕的香港,二十六岁便当大学老师,丰薪优职并且跑了半个地球,居然在这个长期被人们视作“落后”、“愚昧”、“无文化”的摩梭山区,才找到心中的桃花源。
1999年8月,我从昆明、丽江、宁蒗,一路住在摩梭家庭,努力学习摩梭语,在转山节前四天,到达云南省丽江地区宁蒗县永宁乡的摩梭村寨。当我单凭一张照片而走进阿塔家,阿乌热情款待之余,还义愤填膺讲述摩梭如何被纳西“吞并”,如何消失在五十六个民族的名单上。谈到1990年省人大终于批准“摩梭人”的称谓时,阿乌激昂地说:“原来我们以前是狗、是猪,现在才算人!”显然,摩梭人有很多心里话想说,但在主流社会里,弱势社群向来缺欠发声的空间。那一次,我已隐约找到自己在摩梭人中的定位,更决意用心聆听摩梭人的主体声音。
实在庆幸以无电无水(龙头)的村寨作起点,让我深刻体会火塘的力量、火塘的意义,甚至想过把摩梭描述为“火塘社会”。摩梭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摩梭人敬拜火塘,会自豪地说:“我们离不开火塘,没有火塘就没有我。”住在阿塔家翌日晚上,我走进旁边的布落家。外面是漆黑一片,无电无风的静寂,母屋内却是火光炯炯、充满生命力量的温馨家园。布落家两位阿咪与她们两个七十多岁的祖母,看见远方客人来,马上在火塘煮甜酒端瓜子,然后非常坦诚地讲述她们的故事。我第一次体会到“母系家屋”、“不分彼此”、“你幸福,所以我快乐”的意义。老祖母(76岁)年轻时的伴侣早逝,没有孩子,终生与妹妹及侄、孙子女同住;妹妹(70岁)有两个女儿,五个孙孙。五个孙孙皆出外读书,阿咪谓子女出外自由发展是好事,不担心传宗接代,只要三个女儿有一个愿意回来当家便行;若三个女儿皆坚持在外,只要有一个儿子回家结婚便行;即使是最极端的情况,五个子女都不愿回家,也可以从母系氏族里过继女儿来当家并走婚。那一夜,我看到摩梭文化高度活灵之应变能力。但,最叫我震撼的,是母亲们与孩子们的关系,根本不是主流社会视作天经地义的私有财产独占与排外,而是共同分享的“我们一体”。谈了一个晚上,我仍搞不清,哪个孙女是“属于”哪个“生母”,两个阿咪根本不去计较,也没有划清“你我”的分别心。
文摘 插图:

视“处女”、“吃亏”、“寡妇”为荒唐
摩梭语言里没有处女、贞节、处女膜、失贞、寡妇等概念。女人不是男人的附属品,女人的身体与所谓贞操,就不是从属男人的财产象征,更不会双重标准地建构“男人可以四处留情,女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父权道统。在摩梭文化里,女人的男伴、丈夫、父亲。舅舅以至兄弟,皆无权于预她的感情事。女人感情、财产及对男人没有弱者意识或依赖感。
笔者在永宁摩梭听过关于“处女”的最精彩发言,来自男人。咏米达史(66岁)就表示:“选伴侣最重要是人品,是否善良、勤奋、为家人着想,最怕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以及随便乱走婚的人。至于是不是处女,有什么相干呢?”阿娜窝阿纳(61岁)更强烈反对“处女”这个观点:“摩梭没有处女这个观念,你解释了半天我也是不太理解,看人不应这样看,我们应该尊重妇女,不尊重妇女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母亲。”丹曹捷(41岁)有一位非常稳定、恩爱的伴侣,三个孩子皆住在伴侣家,大儿子是女伴与前任男伴所生。
当问及曾否“介意”伴侣并非“处女”时,他说:
“为什么介意?介意什么?若男人都挑处女,那不是处女的谁要?这不好嘛!双方都有经验,才真正享受。女人对你好便行,她以前跟谁在一起,是她自己的事。”黑瓦落阿塔医生(52岁)三十年前从开基村上门到阿塔家,三十年来与爱人恩爱如昔,但他居然说:
“万一某天我发现大孩子其实不是我生,而是妻子与其他男人生的,我也不会计较,毕竞一家人和睦共处几十年,这个孩子将来仍然养老送终,我亦视他如亲子。我们不会像汉族吃醋或计较处女。最重要是家屋和谐。像我几十年受汉文化影响,对共产党忠心耿耿,但心底仍充满摩梭观念,若干女或妻子对我不好,我肯定会回母亲老家七漫家。这就是我们的安全感。”
感情既是分离而非占有,女人的价值既不在于结婚与否,便没有“失婚妇人”及“寡妇”的观念。纳吉阿甲咪(38岁)十多年前曾与一位男子走婚,达六年之久,生下两女。男子到宁蒗工作后,感情转淡,他更在县城与汉族女子结婚,去年病逝。纳吉阿甲咪如今是当家人,劳动辛苦,但心境愉快,脸上永远带着祥和幸福的笑容。当天笔者与同村一个汉族女子谈起纳吉阿甲咪,这个汉族女子近乎本能地说:
“噢,那个被丈夫抛弃的寡妇!”
笔者呆了半天,才想起与丈夫分离的女子,在汉族社会难免被贴上“失婚妇人”、“寡妇”、“感情悲惨
……
后记 一年来,曾帮助我的摩梭人委实多不胜数。甘冒挂一漏万,仍必须感激其中几位。杨独支与杨仙鹤是我认识的第一个摩梭人(夫妇)。杨仙鹤是人见人爱的慈祥母亲,让你有难以言说的舒服与感动。杨独支一辈子为摩梭为国家而忠心耿耿,他俩令我从昆明开始,已体会摩梭人无私的热情关爱,不单对老乡,连我这个外来客人也深深感动。和钟华老师让我体会到长辈学者薪火相传的无私帮助,让这次研究的开展相当顺畅。翁乃群老师的摩梭研究给我极大的启迪,其中“女源男流”以及“公众领域家户化”是我整个摩梭研究的重要基础。翁老师在学术上毫无个人资产之独占与排斥,每次与他谈论摩梭文化,也成为极大的心、智、知的享受。阿塔阿乌与我初次见面,听说我是自资研究时,马上叫我安心住下来,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令我这位“陌生客人”不能不为摩梭所动容。至于阿塔阿咪那种不讨功名、不求称赞的默默耕耘与温柔低调,让我明白女性的尊崇,绝对不是女权或母权,而是建基于无私关怀。阿娜窝阿纳是那种自我释然自得其乐,又甚有修养充分尊重别人自主空间的人,令我在他家舒适自在,需要时又得到最大的帮助。唐斌让我看到城市人走进摩梭被净化之心静如湖,竹儿让我深刻明白落水村的种种人情脉络。江淳放弃大量搓麻将、钓鱼、包饺子、喝酒与开店的时间,用心细读全书,令此书稍为离开“儿童文学”的累赘。刘永青与蔡葵对全书给予许多宝贵意见。年者小玛深明我的研究需要,总是用最活生生的实例,表述摩梭文化之千丝万缕。年者品初与曹建平对此书给予许多甚有见地的批评。格则董吉更完全是学者水平,精妙出神解说摩梭文化,经常连续数小时字字珠玑令摩梭文化的逻辑与哲理深入浅出。格则大龙则以最坦诚的生活化语言,让我看到多元复杂的摩梭文化。与摩梭人的亲密相处,让我看到传统摩梭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也深深明白摩梭文化维持至今,主要关键不是地理隔阂,而是其文化自身的内在合理与优越元素,以至像落水村变得富裕、现代与时代并进之余,仍活现传统摩梭之美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