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民族·国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页码:18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811086182/9787811086188 ·条形码:9787811086188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人民·民族·国家 |
 |
|
 |
人民·民族·国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页码:18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811086182/9787811086188
·条形码:978781108618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民族学人类学译丛
·外文书名:People,nation and state:The meaning of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内容简介 《人民·民族·国家》从族性、民族、民族认同、民族自决和公民民族主义角度,探讨了族裔认同的原生性与社会组织性、族体与民族性、社会性别与民族主义以及族性、民族认同与国家主权、多元文化主义和民族主义等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人民、民族与国家的内在联系。阐述了反对民族“原生论”的理由。创新性地提出,《圣经》和中世纪经院哲学中的“民族”概念与我们“想象”的民族概念完全不同。没有真正不一致的民族、民族特征和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和民主的基本前提是密切相关的:人民先于国家,国家属于人民。
编辑推荐 《人民·民族·国家》涉及民族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领域研究。它收集了安东尼?史密斯、厄内斯特?盖尔纳等西方著名人类学者撰写的有关民族、民族主义的名篇,为人们认识、了解当代西方民族学人类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提供了参考资料,开辟了捷径。主编爱德华·莫迪默为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的首席发言撰稿人、英国名校沃里克大学教授。
目录 引言
爱德华?莫迪默( Edward Mortimer)
第一部分 族性
第一章 族性的形成:为原生论适度辩护
罗宾?科恩( Robin Cohen)
第二章 族性的特性:来自非洲的教训
特伦斯?兰杰(Terence Ranger)
第二部 分民族
第三章 亚当的肚脐:“原生主义者”对“现代主义者”
厄恩斯特?盖尔纳( Ernest Gellner)
第四章 民族: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
安东尼?D?史密斯( Anthony DSmith)
第三部分 民族认同
第五章 社会性别、民族和民族主义
凯瑟琳?霍尔(Catherine Hall)
第六章 排他的文化共同体
奥利维尔?罗伊(0livier Roy)
第七章 多元文化中社会民族身份的界定
比库?派瑞克( Bhikhu Parekh)
第四部 分民族自决
第八章 超越错误的民族自决原则
亚当?罗伯茨(Adam Roberts)
第九章 自决权
达尼洛?蒂尔克(Danilo Turk)
第十章 在联合与分离之间:调和之道
吉东?戈特利布( Gidon Gottlieb)
第十一章 民族需要国家吗?对自由民族主义的反思
尼尔·麦考密克(Nell MacCormick)
第五部分 公民民族主义
第十二章 温和的民族主义?文明理想的可能性
迈克尔?伊格纳捷夫(Michael Ignatieff)
第十三章 温和民族主义?公民理想的局限性
罗伯特?法恩(Robert Fine)
……
序言 近世“西学东渐”是中国社会步入世界现代进程中的巨大动力。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屈辱中开始重新认识世界,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魏源进而增修汇编的《海国图志》,开启了中国近代译介西学的先河,即所谓“中国知西政之始”。译介西学是中国仁人志士从过去视域外技艺为“奇技淫巧”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念变革,而甲午之后则成为中国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之急务。康有为、粱启超等人在这方面的推动和身体力行,使“西学东渐”的规模和内容逐步涵盖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诸领域。其中西方民族学
文摘 塞缪尔? 亨廷顿( Samuel Huntingon)在他的著名的文章以及后来同名的著作《文明的冲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中,对这种现象给予了关注。在著述中, 他预言西方文明“或者类似的东西” 将战胜其他文明, 最终取得胜利。换句话说,他仍然宣称其思想和价值观将最终成为普遍性的理念。但在那部书中,他撤退了,回到了相对主义, 呼吁不同文明的相互认同——这种观点已经被地缘政治理论吸收了—— 才是避免冲突的最好办法。为了从一个无序的世界蒸馏出一个“ 有序的世界”,亨廷顿深陷其中的自相矛盾观点毁掉了其理论大厦。他正确地认识到,在冷战的后果中, 以群体认同——文化的、族裔的( ethnic)、宗教的、民族的(national)——为基础的区分, 发挥着新的重要作用。今天,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的呼喊在任何一个地方几乎都装不满一个会议室,更不用说一个广场了(应者寥寥) 。但是在世界上许多地方, 人民被成功地煽动起来保卫自己,反对来自其他群体真正的或者感知的威胁,其他文化与自己的文化迥异的观点受到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