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31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010079919/9787010079912 ·条形码:9787010079912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社会公共性研究 |
 |
|
 |
社会公共性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31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010079919/9787010079912
·条形码:978701007991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社会公共性研究》主要讲述了:当代社会公共性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公共性研究》在确立思想理论前提的基础上,讨论了公共性概念的内涵,指出公共性是人类生存的社会本质的表现方式,是人的“自我”实现不可或缺的条件。书中对公共性样态和类型的系统分析,展现了公共性的丰富内涵及其关联和转化,并将社会公共性划分为结构的公共性、功能的公共性、沟通的公共性、观念的公共性和实践的公共性。社会的公共性与共同体休戚相关,必须把共同体问题与公共性问题统一加以考虑和解决。中国社会公共性在当代的发展,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前途意义重大。人们的公共意识、公共精神的提高,对于社会公共性建设的影响是深远的,将有益于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而也将有益于未来和谐世界的构建。
作者简介 郭湛,1945年生,哲学博士,2003—2009年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主编。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历史观和文化观。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编之一)、《人活动的效率》、《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主编之一)、《哲学与社会》、《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哲学素质培养》(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第一主编)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有十几篇被《新华文摘》转载。
编辑推荐 《社会公共性研究》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目录 从主体性到公共性(代自序)
导论 当代社会的公共性问题
一 公共性问题的凸显及其实质
二 社会公共性和公共性理念
三 哲学对公共性问题的关注
第一章 马克思关于公共性的思想
一 马克思论市民社会与公共性
二 马克思关于公共利益的论述
三 自由人联合体:公共性全面体现
第二章 西方思想家对公共性的探讨
一 阿伦特论公共领域
二 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思想
三 罗尔斯论重叠共识与公共理性
第三章“公共性”概念及其内涵
一 哲学视野中的公共性
二 对公共性内涵的探究
三 公共性的现实含义
第四章 公共性的样态和类型
一 公共性的系统样态
二 公共性的类型划分
第五章 人的共同体存在与公共性
一 共同体:人的类生活的方式
二 人的群体、社会与共同体
三 共同体公共性的功能与意义
第六章 公共性的历史形态
一 作为历史范畴的公共性
二 城邦型公共性
三 代表型公共性
四 资产阶级古典公共性
第七章 现代社会公共性及其危机
一 现代社会的公共性
二 现代社会的公共性危机
第八章 当代社会共同体的生成视域
一 当代社会共同体的生成
二 共同体和谐实践及其价值意蕴
三 合力构建和谐的社会共同体
第九章 当代社会公共性的重构
一 当代社会公共性重构的理想形态
二 当代社会公共性重构的路径选择
三 时代召唤成熟的社会公共性
第十章 未来社会公共性发展趋势
一 成熟的公民社会:未来公共性的实现形式
二 社会公共性结构演变趋势
三 社会公共性功能发展趋势
四 面向未来的社会公共性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改革开放30年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具有范式转换意义的发展可从五方面来讨论:理论与实践;存在与规律;主体与活动;生产与发展;文明与交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30年来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大体可以归结为这五方面。回顾历史,展望未来,隐约可见其间发展的走向,从根本上可以说是从主体性到公共性的范式转换。
一 理论与实践
1.真理标准:本本真理论——权威真理论——实践真理论
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自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人中国,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及其真理性,历来有不同的做法。毛泽东1930年写过《反对本本主义》,反对当时党内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用教条主义的方式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看做本本上的东西,认为本本即真理,一切以本本为标准。这种本本真理论曾严重影响过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后来在中国革命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又出现了权威真理论,认为革命领袖是行动的权威,也是理论的权威,把权威当做检验真理的标准。这种权威真理论在历史上或隐或显地长期存在,是革命队伍中“左派”幼稚病的典型症候。
30年前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确立了实践真理论,即以实践作为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尺度。从本本真理论到权威真理论再到实践真理论,这是我们关于真理的范式的转换,是一种根本性的观念转变。
2.理论实现:理论认识——实践观念——实践行动
理论是要指导实践的,那么理论怎样在实践中实现?我们首先强调的是理论认识的实践意义。进而人们意识到从理论到实践有一个中间环节或中介,可以称作实践观念。实践观念包含实践的需要、目的、方式等,解决的是理论如何实践的认识问题,这是从理论向实践的过渡。实践观念见之于客观是实践行动的开始。
关于实践观念或实践理念,在当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后,曾有过热烈的讨论。学界肯定了实践观念作为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环节的地位和作用。之后学界对于实践行动问题,如实践运动的规律、行动的规律和方法等的研究,都是对于理论实现问题更为深入和具体的探讨。
3.体系特征:客观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特征或实质,至今还没有一致的认识,但这种理解的着重点的演化已呈现出一个大致的轮廓:由客观唯物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再到历史唯物主义。
以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有一种客观唯物主义的倾向,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强调客观规律,强调外部世界对于人及其精神世界的决定作用,这是正确的。缺点是忽视人和人的活动,忽视人的创造性作用。这种客观唯物主义容易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回到旧唯物主义的老路上去。
经过真理标准问题的深入讨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首先是使科学的实践概念成为哲学的核心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论,也是实践辩证法,需要从其革命的、批判的本性来理解。
文摘 第一章 马克思关于公共性的思想
尽管马克思没有专门使用过公共性概念,但是,马克思关于公共活动、公共权力、公共利益等与公共性问题相关的论述却散见于他的著作中。从这些论述中,我们能够看出马克思关于公共性问题的丰富思想及其理论的逻辑结构。特别是关于近代社会的公共性问题,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神圣家族》、《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早期著作,以及思想成熟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进行了集中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性是公共性产生的基础和前提。人的公共活动和公共领域并不是独立于社会的特殊活动和特殊领域,公共活动与公共领域发轫于社会发展中。公共领域与社会领域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二者具有同构性,社会领域为公共领域提供了物质性和合法性的基础,社会领域的发展推动了相应的公共领域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还揭示了代表公共利益的共同体将经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即由“虚幻的共同体”向“自由人的联合体”发展的历史趋势。当人类社会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历史阶段时,公共领域将摆脱以往历史的局限性,成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领域;公共利益也将摆脱虚幻性,成为真正的人的普遍利益。
这里,我们依据马克思集中论述近代公共性问题的相关文本,从公共性角度分别考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公共利益思想以及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借以探寻马克思关于公共性的思想的内在逻辑。
一 马克思论市民社会与公共性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是从黑格尔那里继承和发展而来的,是对黑格尔市民社会思想的补充和超越。从公共性角度来说,黑格尔对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区分以及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的思想,在马克思那里被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明确指出,市民社会是一个社会领域、非政治领域,市民社会的发展必然推动与之相应的公共领域的出现。市民社会为公共领域的存在提供了物质性和合法性的基础。同时,市民社会是利己的“市民社会的人”的活动领域,建立在私有财产基础之上,“每个人不是把他人看作自己自由的实现,而是看作自己自由的限制”。因此,市民社会本身是不完整的,这就决定了这种公共领域的局限性和公共利益代表的虚幻性。
1.市民社会催生资产阶级公共领域
“市民社会”一词在14世纪就为欧洲人所采用。西塞罗在公元前1世纪提出,市民社会不仅指单个国家,而且指业已发达到出现城
……
后记 《社会公共性研究》这部书,是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的活动的公共性及其限度研究”(项目批准号:03Azx003)的最终成果。从立项到完成,历时五年多,对于所研究的问题本身,我们也经历了一个认识逐步明朗和深化的过程。社会公共性问题,它的重要性日渐突出,越来越受到哲学社会科学各界的关注。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哲学高度明确提出这个问题,较为系统地加以阐发,纵然历尽艰辛也是值得的。
我们看到,公共活动领域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扩展最快的领域。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转型,使公共活动领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的活动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它在依赖社会关系的同时也在改变社会关系。无数个人能够在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社会公共性是不可缺少的,正像生命世界不能没有空气、水和阳光一样。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社会的公共性问题,充分发挥公共活动领域的社会功能,有助于从根本上引导社会走向公平、公正、合理的状态,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在研究中,我们深感社会公共性问题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最初的想象。特别是“公共性”概念的内涵难以界定,我们只能力求从多个角度尽可能全面予以描述。由于这种认识刚刚开始,看法不同甚至存在严重分歧都是正常的,而研究本身即意味着讨论。我们对于相关问题的理解和阐述是初步的,但愿它不是缩小而是开拓了讨论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