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页码:30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 ·ISBN:7532745899/9787532745890 ·条形码:9787532745890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社交的人 |
 |
|
 |
社交的人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页码:30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
·ISBN:7532745899/9787532745890
·条形码:978753274589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哲学、社会学等角度回顾了人类的社交历史,剖析并阐述了人的社会行为现象,并论及社交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作者主要讲述了人如何由社交性动物转变成社会性动物的过程,对西美尔、赫伊津哈和科林伍德等人的社交理论、游戏理论和艺术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第二部分则阐述了人类存在的理论,即社交理论。其中,作者围绕着夸富宴理论、剧场国家论和自我理论等展开论述,提出了一些可能引起广泛议论的问题,即有关个人主义的成立,对“无记名投票”制度的批判,关于爱国心起源的都市论,等等。
第三部分,也就是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论述了全球化时代社交的可能性,建议我们的世界应当由组织社会向社交社会转移,即从社会向社交转移。而使之成为现实,则需要“身体化”,也就是“再文化化”。
作者简介 山崎正和,是日本几乎家喻户晓的剧作家、社会思想评论家。 山崎正和,1934年出生于日本京都;1961年京都大学美学美术史专业博士课程毕业后留学美国;历任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大阪大学教授和东亚大学校长等职;2007年担任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会长,主持日本教育改革。 在戏剧理论研究、剧本创作方面,山崎正和造诣深湛,著作等身,获得过许多重要奖项。他还亲自担任艺术导演,指导舞台演出,对日本戏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思想评论,密切结合日本社会现状,并从哲学角度探讨,分析深刻而极具说服力。相关文章也深入浅出,循循善导,为读者争相阅读,故而总能在社会公众中引起共鸣,对舆论界产生巨大影响。
目录 中日文化与社交——为《社交的人》中文版作序/1
致谢/9
序章 对社交的渴望/1
“需要朋友” 为之牺牲生命的“虚礼”
第一章 作为现象的社交/8
友情的结构 不即不离的人际关系 完整的时间和空间 礼仪规范的即兴剧 受抑制的感情
第二章 社交社会学/24
格奥尔格?西美尔的社会学以及社交 “社会游戏” 西美尔的功绩和争论点 连续的社交与功利性活动
第三章 社交与现代社会论/42
后工业时代的劳动和社会运动 非等级构造的运动群体 网络化与等级组织之间 形成信用和相互认知的群体 礼俗社会论的幻想创造的诚信社会
第四章 社交与游戏/62
通常将“认真”与“游戏”相对立的观念 “游戏”处于优势的文明论赫伊津哈与西美尔的类似之处 “游戏”与“认真”的共通之处 制作“游戏”的活动——社交
第五章 “艺术”的终结/82
科林伍德的二项对立——技术与艺术 艺术与技术的成立 对二项对立观点的质疑 “手艺”与礼仪的衰退
第六章 社交的兴衰/99
夸富宴——从斗争到社交 现代社交的前史 从“礼节”到“礼仪”由“礼仪”到“文明” 走向理性世界的情绪归属——文艺复兴 个人主义的摇篮 女主人公的沙龙——17世纪的法国 从社交性交谈到近代小说
第七章 社交与经济/132
机械思想的经济学 经济与互酬的情感 作为交流的交易 两条原理——生产与分配、赠与和交换 两类道德标准 “doux commerce”的时代 “情妇经济”时期
第八章 社交和政治/161
权力和组织的政治 权威和皈依的政治 国家权力与城市权威 礼仪与生活习惯 “剧场化”的统治 对政治组织的多重归属 “剧场化”统治的普遍性 政治社交的衰亡 近代国家的感情融合 民主主义与平民主义 全球化所启示的情况
第九章 社交、文化与文明/196
有关文化的大众观念的错位 文化的萌芽与个人的诞生 意识的产生——从运动感觉到节奏 自然、文化和文明的分歧——节奏的双义性 从哭和笑到艺术——文化领域 从艺术到机械性规则——文明领域 文明及其“再文化化”——历史与传统 作为综合实力的文化与文明 社交根源——个人化
第十章 社交与自我/231
个人的诞生和规范意识的生成 从伦理到道德性的意识过程 社交规范形成——生活在过去 感情“适度”抑制的伦理学 能抑制感情的“场所” 规范的三个源泉:交换、赠与和组织 一元性自我的出现与动摇——从诚实到“真实” 抽象的“普遍社会”的发现与困惑 社交的自我可能性——多元性归属的伦理
末章 全球化与社交社会/266
看不见的妖怪 衰退的组织原理 知识型劳动的扩大 “天职”的复活职业化的人“风险社会”的恐怖 “第三条道路”——诚信社会
参考文献/293
后记/296
《社交的人》解说三浦雅士/298
……
序言 中国古典作品《列子》里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奇闻轶事,传诵着文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从前,古琴名家伯牙有一个好友,名叫钟子期,是伯牙演奏音乐的最佳鉴赏家,两人情投意合。时过不久,钟子期病逝,伯牙悲叹失去了艺术知音,就砸碎爱琴,永不弹奏。
这段奇闻轶事,作为“断琴之交”在日本广为人知,减为赞美有能之士陧惺相惜的谚语。有能之士为何而生呢?利用自己才能获得利益,在组织里谋取崇高地位,这并非是有能之士所做的一切。了解自己信任的某个人,获得此人的尊敬和爱戴,会得到无比喜悦。“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也是日本人学自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表达相互理解的教诲之一。
我将不在乎功利或义务的人际关系称之为“社交”,用以加强并扩大其社交原理,甚至运用到政治领域的,就是中国儒学思想——“礼”。社交里,要求有与之相应的礼仪规范或措辞,而儒学则认为,如果人们充分掌握其规律(修身),不久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概也由于受到中国的这种影响吧,日本自古以来就有重视社交的文化。中国古代著名诗人也撰写了一些颂扬与友人交杯把盏、把酒送友人的诗歌。日本的传统诗人常常会在社交之席,趁酒酣余兴,吟诗作歌。
《万叶集》荟萃了自7世纪以来的和歌,开卷伊始,即收录有著名的额田王(妃)与天智天皇酬对吟唱的会话体爱情和歌。额田王已是其他皇族之妻,两人与群臣一同外出狩猎,在狩猎领地,天皇在他人眼前也毫不避讳地向额田王挥袖示爱。额田王在和歌中表达担忧:您那么大胆的举止会不会被家臣看见呢?天皇在和歌中答道:你虽为他人妻,但我因爱你,已无所顾忌。
即便是在当时,天皇与贵人之妻偷情,通常至少要避免公开,而这首和歌却被收录在敕撰和歌集里。据近年来研究专家推测,这并非是两人现实的恋爱情歌,而是宴席上即兴之作,当场吟唱,博得满座喝彩。
文摘 现在,社交理念明显淡薄了,但人们还在进行社交,并对社交具有一定的常识。根据这种常识,所谓的社交大概是什么样的呢?一般人首先举出的大概是与友人的关系,是确定或增进友情的种种行为。有正式宴请、消遣晚会,还有简便茶话会,甚至电话交谈,社交方式极其广泛。创造上述机会的娱乐和游戏活动、体育活动,还有艺术鉴赏和观摩学习、轻松的社会服务活动等,都被称为社交。诸如婚礼和葬仪,还有祭祀之类的宗教仪式,对于上述活动的辅助人员来说,感觉上也是一种社交。其间,辅助人员自不待言,就是参加者既不是活动的主办方,也不是单纯的旁观者,换句话说,只是相当于主办者友人的角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