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 读 让 我 更 懂 教 育
——实施积极关注 促进学生进步
转眼间,自己的教龄已过二十年,回首这二十载的教学生涯,我在感叹时光飞逝的同时,也不免在教育方法上有些感悟。前些年,在我初做小学教师时,对那些成绩差的,习惯不好的学生除了批评和指责,没有别的办法,看不到他们身上的优点,也不懂得欣赏。虽然目的是为他们好,也费力不小,但几年带下来,那些习惯不好的孩子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改变,自己也感到很挫败。随着教龄的增长,通过阅读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我对孩子们的心理多了一些了解,知道了那些“问题孩子”的内心很敏感,他们非
“积极关注”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种咨询态度,是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正向价值观。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群未成年的孩子,这些孩子中间由于个体的差异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往往会出现一些我们眼中的“问题孩子”。那么,帮助这些孩子,教师首先要抱有一种信念,即受帮助的孩子是可以改变的。如果教师给这些孩子以积极的投射,那么他们会在这积极的关注下一步一步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我曾有过这样的实践:在课堂上,一个孩子捣乱,我点名批评他,他由于害怕、紧张一下子坐好了,而别的同学呢,精力有所分散,纪律还不如以前;而这时如果我表扬班上一位表现好的同学,其他同学会在老师正面语言的指引下,都坐好了。这时我抓住机会再去表扬刚才捣乱的同学,就会激起他内心积极向上的力量。经过多次强化,这个孩子在纪律方面会有很大的改变。这种现象表明,每个孩子身上都存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成长动力,通过外界的引导,积极的帮助,他们可以做得更好。
今年九月,我接了一个一年级新班,班上有一名男生,在报到的那天点名时,第一次叫到他,他歪着脑袋,斜着眼睛看我一眼,连叫三次,都是一副不屑的样子,在那么多家长面前,我着实有一种挫败感。不过,他的这个举动使我第一个记住了他的名字——苏戈飞。
报到结束后,这个小家伙的神情一直在我脑中挥之不去,这两年我自学《心理咨询师》,读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出于职业原因,对青少年心理多了一些了解。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对其实施积极关注,以促使他态度的转变和习惯的养成,但第一步必须与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想办法让这个小家伙接纳我。因为只有他在心里真正接纳我,愿意亲近我,我的话他才能听,也就是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嘛。
第二天到校,我有意接近他,摸了摸他头说:“苏戈飞,老师觉得你长得挺帅的。”哦,他好像很愿意我听我说的这句话,抬头用眼睛正视了我几秒钟,我心想,看来这种办法可以,只要坚持就会有效。在接下来上课的日子里,我发现他总是两眼望着窗外,似乎在思考着什么。我没有僵硬地去干涉他,而在表扬坐得端正的同学时还表扬他,的确他虽然没听,但坐得很好。一次,两次,三次……他的注意力开始向课堂上转移。突然有一天语文课上,他小手举得高高的,主动回答我提出的问题,看到他的表现,我甭提有多高兴了。下课后,我给他的脑门上贴了一个笑脸,表示奖励。
有了这一次突破,我更有了改变他的信心,他的作业写得慢,我在督促他速度的同时,总会加上一句“你写得很认真或字形很漂亮”的话,让他乐于接受我的建议。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积极关注和正向强化,他逐步找到了自信,有了较强的表现欲望,学习自觉性也有了提高。现在语文课上,他能注意听讲,还能踊跃发言,书写速度也有了提高,我说的话他也能用心去记。更让我激动的是,他在今年的班级联欢会上,主动报名为大家唱了一首《大鼓小鼓》,站在教室中央姿态大方,声音也很响亮,最后赢来了大家的掌声。
其实,本学期在我的积极关注下,有进步的不仅是苏戈飞一个,还有赵元涵,李鑫宇等。赵元涵在刚上学时,课堂上没有纪律概念,满地乱爬,老师一说她,她就哭闹不止,捂住耳朵什么也不听。有一次我发现她在语文书上画的画很好,就对她进行了表扬,接下来,下课后她经常画了画给我看,我总是先鼓励她,再对她提出一点小要求。慢慢地她愿意与我沟通,上课不再哭闹。现在虽然课上她还会做小动作,但已不影响别人,我相信经过进一步的努力,她会有更大的进步。李鑫宇呢,刚开始上课时屁股底下就像安了电钮,不停地转圈,自己根本控制不住自己,老师的提醒也是耳边风,不起作用。一天早读《日有所诵》时,我给儿歌配上了几个动作,他很兴奋,学得很认真,15分钟没有来回转,背得也很快。我抓住这个机会对他进行了表扬,他受到表扬后,小脸通红,两眼放光,非常激动的样子。在接下来的语文课上,他表现非常好,多次举手回答问题。那一次可以说是一个转机,后来在我的不断鼓励下,他课上的表现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这些孩子们的变化让我对《咨询心理学》中的积极关注有了更多的理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尤其是低龄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积极关注在孩子的习惯养成方面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在积极关注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和潜力,引导他们注意自己身上的优点,让他们逐步建立起自信,促进他们的自我发现和潜能开发,以此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作为教师,我们的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特点,才能找到最合适的教育策略。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给予积极的关注,不仅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帮助,甚至将影响他们对人生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