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药考试 > 执业医师 > 临床医师 >

2013临床执业医师儿科学考点梳理——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2)

2013-02-27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二)生理特点
   新生儿唾液分泌少,3~4个月唾液分泌开始增加,5~6个月明显增多,常发生生理性流涎。但小婴儿唾液中淀粉酶含量低,故3个月以下小儿不宜喂淀粉类食物。婴儿胃排空时随食物种类而异,一般水为1.5~2小时,母乳2~3小时,牛乳3~4小时。
   婴儿肠黏膜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低于成人,但因奶中乳糖含量低,仍可正常分解、吸收。幼婴尤其是未成熟儿肠壁薄、黏膜血管丰富,肠黏膜屏障作用较差,肠腔内微生物、过敏原及不完全分解产物可经肠黏膜进入体内,引起全身性感染或变态反应病。
   幼婴因胰腺酶活性低、胆汁分泌少,对脂肪及蛋白质消化、吸收都不完善。酶类出现的顺序为最先是胰蛋白酶,而后是糜蛋白酶、羟基肽酶、脂肪酶,最后是淀粉酶。
   新生儿出生后几小时,肠道开始出现细菌。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影响,母乳喂养者以双歧杆菌为主;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大肠杆菌、嗜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球菌比例几乎相等。肠道细菌对体内合成维生素和其他B族维生素起重要作用。消化功能紊乱时,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而致病。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