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一个明显不是为了反腐的色诱者,做出拉官员下水进而获取非法利益的违法行为,难道就因为客观上造成了腐败暴露的后果,就理当接受网民的顶礼膜拜?或许有人从中看到了网民的幼稚与非理性,但我更愿意将这种调侃解读为一种无奈的反讽。对于经常只能“打酱油”的网民而言,一个误打误撞的赵红霞成了某种被隐喻的标签,仿佛除了极具反差的“歌颂”,都不足以表达人们对反腐的强烈反应。
因此,如果真把这场嫌犯变英雄当作奇闻一笑而过,那就大错特错了。英雄化赵红霞的背后,折射出公共舆论对腐败的憎恶程度之深。它还夹杂些许对制度反腐的失望,对法治反腐效应的疑虑。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法规制度,有那么多的执法设施,有时竟然顶不了一个弱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