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
——静电的秘密

冬天的冷空气带来了寒冷干燥,同时还带来了一个调皮的小“魔鬼”——静电。今天中午送儿子上学的路上,儿子一扭头和我的脸来了个亲密接触,瞬间我们都被电到了,儿子诧异地看着我,我告诉儿子,这是静电给我们开的玩笑。
“静电是怎么形成的呀?”儿子突然问我。

“咱们家不是有气球嘛,今天晚上妈妈教你做个静电实验你就明白了,妈妈小时候经常做这个实验,很好玩,想玩吗?”我想起了小时候做的静电实验,决定晚上和儿子试一试,这种直观的效果要比直接讲理论更具有说服力,也更容易理解。
“好啊,我已经等不及了,妈妈,你晚上可别忘了哈?”一说到做实验,儿子总是很兴奋。

最近总是加班,我回到家已经七点多了,因为数学没有布置作业,儿子的语文作业写的很快,我又给儿子出了一张口算练习题,做完题后儿子便催着我教他做实验:
物品准备:
气球、塑料尺子、梳子、剪好小纸片。

实验过程:
我先用气球在儿子头发上来回摩擦,再将气球放在小纸片上方2厘米处,观察小纸片的变化,小纸片动了几下,但没有吸上来,我问儿子:“你看到小纸片有什么变化吗?”“妈妈,我看到小纸片动了,真神奇!”
“你别眨眼睛啊,妈妈给你来个更神奇的!”说完,我又拿气球在我的头发上来回摩擦了几下,奇迹出现了,“儿子,快看我的头发。”“妈妈,你的头发被吸起来了,”儿子惊呼着。

我又拿气球在小纸片上方来回移动,只见小纸片先是左右摆动,接着一片片地被吸到了气球上。儿子瞪大了眼睛:
“妈妈,小纸片在跳舞,妈妈,小纸片吸到气球上了……”
“好玩吗?这种现象就叫做静电现象,你还可以用塑料尺子、梳子来做,往你衣服上摩擦也可以,你来试试好吗?”
接下来儿子开始大展身手,一会儿往头上摩擦,一会儿往衣服上摩擦,一会儿往地上摩擦,玩了大半个小时,一直乐在其中。


游戏结束后,我又和儿子一起在网上查阅了摩擦起电的原理以及防静电的措施:摩擦起电过程实质是电子的转移过程,在摩擦的过程中,对外层电子束缚能力强的会从另外的物体得到电子,那么这个物体就会有多余的电子,从而使其带上负电,而另一个物体因失去了电子而带正电。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似乎有些难懂,其实就是说,人体活动时,皮肤与衣服之间以及衣服与衣服之间互相摩擦,就会产生静电。

随着家用电器增多以及冬天人们多穿化纤衣服,家用电器所产生的静电荷会被人体吸收并积存起来,加之居室内墙壁和地板多属绝缘体,空气干燥,因此更容易受到静电干扰。晚上脱衣服睡觉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啪”的声响,而且伴有蓝光;与人见面握手时,手指刚一接触到对方,就会感到指尖针刺般刺痛;早上起床梳头时,头发常会“飘”起来,而且越理越乱;拉门把手、开水龙头时都会“触电”,甚至发出“啪、啪”的声响。

为了防止静电的发生,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室内要勤拖地、勤洒些水,或用加湿器加湿;要勤洗澡、勤换衣服,以消除人体表面积聚的静电荷。发现头发无法梳理时,将梳子浸入水中片刻,等静电消除之后,便可以将头发梳理服帖了。脱衣服之后,用手轻轻摸一下墙壁,摸门把手或水龙头之前也要用手摸一下墙,将体内静电“放”出去,这样静电就不会伤你了。对于老年人,应选择柔软、光滑的棉纺织或丝织内衣、内裤,尽量不穿化纤类衣物,以使静电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