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上班时,收到棒棒糖给家长发的“教育宝典”信息,信息的内容是这样的:家长您好!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双方的共同教育。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并接受父母的意见,父母最好保持观点一致。比如可以事先进行商议,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如果来不及商量,一方先提出了要求时,另一方要注意维护,不同的看法可以随后提出。看过这条信息之后,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回忆之中。
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之间出现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是很正常,也很普遍的事情。经常会出现“双面脸”,也就是一个“唱白脸”,一个“唱黑脸”。我和肉丸子的爸爸之间,也出现过这样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是因为爸爸对孩子的爱,和妈妈对孩子的爱,是完全不同的。妈妈的爱是细致的,琐碎的,体现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上。爸爸的爱则是隐约的,宽大的,对孩子的爱不会随时表现出来,但实际上爸爸的爱,一点儿也不低于妈妈的爱,甚至在关键时刻比妈妈的爱表现的还要明显,还要强烈!
记得以前老公特别宠爱儿子,儿子只要一说要什么,老公就会不假思索的答应他。有时我们一起去超市,儿子说要玩具。因为我觉得家里的玩具已经很多了,所以再买就是浪费了,于是我没有答应儿子的要求。虽然这边我说着不买,但是那边老公已经答应了儿子的要求。我觉得这是一种溺爱,这样下去时间长了,一定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心理。于是回家就和老公深谈了一次,我对老公说:“这样可不行,不能他说要什么,就给他买什么。家里都这么多玩具了,再买就是浪费了。”老公还强词夺理地说道:“又不是天天要,我们小时候想玩儿,还没有卖的呢!现在有了再不让孩子玩,也不合适呀!再说孩子玩儿玩具也是可以开发智力的呀!”我继续说道:“不是不给他买玩具,是应该选适合的,不能他说要什么,就要什么。这不是疼爱,是溺爱。我这边说着不买,你那边就已经买了。这样不是和我‘唱对台戏’吗?以后我再和儿子说什么,他会不听话的。就是想给他买,也应该说出理由呀!怎么可以不配合我的工作呢?”经过我们一番的“唇枪舌战”,老公最后还是同意了我的观点,说以后一定会积极配合我的教育工作。其实不是说谁要配合谁的工作,主要是大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孩子就会出现“侥幸心理”。他们心里会想:没事儿,一个同意,一个不同意,那我就去找同意的一方,下次还可以这样做。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心理,那孩子就失去了辨别对错的能力,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
经过我们几次的深谈,和对孩子教育问题的探讨。我和肉丸子的爸爸试着改变了教育方式,那就是不管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保持意见一致,要维护一方的意见。经过几次实践,我们发现效果很明显。有几次儿子都要买玩具,我们一看只要是不该买的,我就会说出不买的理由,老公就在一边帮着腔说:“妈妈说的有道理。”只是简单的几个字,就打消了儿子的歪念头。既省事儿,又省力。因为爸爸妈妈的意见是一致的,所以孩子也不会出现哭闹现象,孩子不知道应该从哪一方去攻破,因此只好打消了自己的歪念头。当然了,有时老公说的有道理,我也会极力去配合老公的工作的。即便是我们的意见出现了不一致,也会私下里或回到家再说,不会当着孩子的面去争论,因为当着孩子的面去争论对孩子的影响会更大。
现在我和老公都尝到了“教育意见一致”的甜头,所以我们现在配合也很默契,总是会不约而同,想法一致。当然了,偶尔也会出现个别的不一致,但是都不会造成什么影响。教育孩子就是要靠两个人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去总结和积累经验。只要我和老公都能够用心又用力,一定能够总结出一套适合儿子的教育方法。呵呵!我们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总之,一句话: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个大问题。好的教育方法,不光是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去实践和总结。只要父母之间能够多交流,多沟通,多探讨,只要父母对孩子能够多用心,多实践,多总结,到最后一定能够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