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刘翔的鸟巢
“爸爸!”电话里传来石榴的抽泣声,“刘翔受伤了,退出比赛了……”
“爸爸,咱们还去北京吗?”
“当然要去啊,我们不是要去看鸟巢吗?”
“可鸟巢里没有刘翔了,没意思……”
石榴的失落,同样在我心里存在。因为我们马上就要做火车去北京,带着8月21日国家体育场的奥运门票。说句实在话,这票就是冲着刘翔订的。为了能亲眼见证刘翔飞翔的英姿,乃至因刘翔而升起的五星红旗,石榴妈妈从不同渠道借了40多个身份证办理中国银行的存折,然后大海捞针似的在网上订购田径决赛的鸟巢门票。这针,还真让我们捞着了。
手持奥运门票,乘坐地铁奥运支线,我们冒雨来到了奥林匹克公园。水立方,折扇,玲珑塔,祥云小屋,这些在各种媒体上已经耳熟能详的建筑,终于实实在在地出现在眼前,让你不由得为它们的壮观而震撼。
最让人震撼的自然是鸟巢。很难找到妥帖的词语来描绘他,他就像一个天外来客,不可思议地坐落在那里,怀抱一束熊熊燃烧的火炬。或者说,他就是一个奇迹。
没有刘翔的鸟巢,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更多的运动员,这才惊讶地发现,在男子跳高、女子标枪、男女4×100米预赛等项目中,居然都有中国选手的身影。小组成绩并不出色的男子4×100米,居然阴错阳差地闯进了决赛。我们脸上贴的国旗、额头印的“加油”、怀里抱的福娃、手里握的彩旗,依然有这么多的用武之地,我们因不住地喊加油而哑了喉咙。
没有刘翔的鸟巢,让我们更多地沉醉在体育竞技本身带来的快乐中。在没有中国选手参加的110米栏决赛中,我们毫无保留地把掌声给了刘翔的挑战者罗伯斯。在中国选手被提前淘汰的女子标枪决赛中,我们把最大分贝的欢呼给了逼近奥运会记录的捷克选手斯波塔科娃。我们甚至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制造人浪,把鸟巢搅动得更像一个欢乐而激情的海洋。
没有刘翔的鸟巢,让我们看到依然有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情景在上演。女子4×100米预赛,如同鬼使神差,美国男队刚刚掉棒,女队在同样的环节同样掉了棒。不过,与男队就此放弃比赛的选择不同,美国女队的最后一棒选手在空手跑出数米后,又回过身来捡起接力棒,奋力向前冲刺。当然,她是最后一个到达终点的,成绩差了一大截,可我们还是起立,把掌声和敬意送给这位不轻言放弃的选手。
没有刘翔的鸟巢,让我们更多地体会到一种身为东道主的风度和情感。登上男子200米冠军领奖台的牙买加运动员博尔特,正赶上22周岁生日,我们和全场观众一遍又一遍地为他唱生日快乐歌。而发生在标枪场地的一幕更让我久久难忘:担心雨水湿滑了场地,影响选手们的发挥,志愿者们用大白毛巾一遍又一遍地去沾,然后拿到下水口拧。雨越下越大,沾都沾不及了,只见一位女志愿者跪了下来,用两只手急急地往下水口赶水,而她的身上没有任何蔽雨的东西……
这就是我眼中的鸟巢,作为国家体育场、代表中国形象的鸟巢,作为东道主客厅、表现中国人热情好客的鸟巢,把全球数十亿目光都吸引到北京、聚焦中国改革开放30年巨大变化的鸟巢;也是我们仨冲着刘翔而去、却最终没有如愿见到刘翔的鸟巢;更是让我们生动地体会到真正的体育精神、充分享受奥运带给人类无限快乐的鸟巢……
回郑州的火车上,石榴要求坐在我怀里:“爸爸,我累了,我想靠着鸟巢睡一会儿。”她指的是我身上印有鸟巢的T恤,是到北京后第一天在王府井奥运特许商品旗舰店特意为去鸟巢看比赛买的。
我动了动身体,让石榴靠得更舒服一些:“睡吧,乖妞,小鸟累了,就该回巢了……”
* 发表于2008年9月2日《大河报》“河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