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两重天
在这次学习中,王淞舟老师执教的《天籁》、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和另一位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三节课中,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但指导不同,效果相差甚远。
第一节课中,王老师力求让课堂回归至简境界,回归最本真的语文学习之道——读。王老师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方法诵读,不解释,不评判,还文字本身原来的样子,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体悟。第二节课中,薛老师的朗读指导是作为一个组块出现的,有学生的朗读练习,有老师的方法指导,有针对一个学生的反复训练,非常值得学习。第三节课中,执教老师也进行了诵读指导,个人感觉非常蹩脚,以至最后孩子达到的诵读刻意而呆板。
三节课两相比较,我深深感觉到语文课堂上老师指导诵读的重要性,两种智慧助推,一种味同嚼蜡,两种精彩极了,一种糟糕透了,不一样的指导,带来的是效果迥异的诵读两重天。
《天籁》教学片断——
一、通读:把握行文思路
(一)1、师领读
你发现了文中哪些特别的字,需要提醒大家?
(泠 夫 邪 已.......)
2、生自由读课文
3、师生句句轮读
4、同桌之间模仿3句句轮读
(你认为同桌读得好的请举手——欣赏对方是每个人应该做的修为)
5、指名读
6、齐读
(二)完成课堂练习一,梳理课文思路和主要内容
【★在多媒体盛行的当下,领读可能是被很多老师忽视和放弃的一种教学方法,看似很out,没有多媒体的先进。但这节课安安静静的领读,让孩子在第一时间就接触到字正腔圆的诵读,而且,跟着自己的老师,一字一句,有一种私塾中朴素诵读的神圣感。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句句轮读”非常适合文言文教学。先是师生之间的轮读,老师读上句,学生接下句,这是一种最具操作性的无声的朗读指导,它非常适合模仿力极强的小学生,胜过任何说教形式的技巧点拨。而且,在师生轮读之后,是生生轮读的环节,这样的诵读训练是极其有效的,所以后面指名孩子读和齐读的时候,才有了字正腔圆的效果。】
二、美读:感受行文节奏
“地籁”
1、齐读
2、“地籁”要靠什么?(生:要靠风)
※齐读——綦qí 曰:“夫fú 大块噫ài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háo,而独不闻之翏liáo翏乎?
※师生轮读——泠línɡ 风则小和 hè,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师读“风”,生读“籁”)
【师生轮读真是精彩,忍不住为其鼓掌点赞!先请学生读出这个句子,读前提出读的要求:试试师生间是不是能够配合默契——这其实是一种引导,虽然没有技法的指点,但这个要求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着力模仿老师的诵读。实际的诵读中确实也达到了这样的效果,这一句中,从“泠风”到“厉风”,老师的声音由低到高,带动学生的读,让学生在老师的带动中体悟到由泠到厉的抑扬变化,在读声中领会风的急速与声势的浩大,感受到文字间的节奏美。】
3、“地籁”还要靠什么?(窍)
※板书:风——地籁——窍
※指名读相关句子,并标出来
(山林之畏wéi佳cuī,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jī,似圈,似臼jiù,似洼者,似污者。)
※齐读
※再次齐读,问题:“其中哪里与众不同?”(引导说出八个句子前都有“似”,是一组排比句。)
※自由读,按自己的节奏读,找找个感觉
※指名读,问:你这样读,是想给大家传递一种什么感觉?(享受)
师:哦,是一种享受。在这些“窍”中,有大的——生:有小的
有圆的——生:有方的
......
※再指名读
要求:能不能试着带给大家一种“窍很多,看不过来”的感觉?
※师范读两遍
※生仿读 要求:请用余光关注一下老师的手势
※师生轮读“窍穴句”和“地籁句”
(山林之畏wéi佳cuī,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jī,似圈,似臼jiù,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xiāo者,叱chì者,吸者,叫者,譹háo者,宎yà者,咬jiāo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yú。)
【两组句子在这一段中是非常重要的,若能把比喻句、排比句的语气、语速读出韵味,孩子自会从中感受到其节奏和地籁之美,胜得过任何细碎的分析。
王老师在这两句话的朗读指导中,不动声色,淡定从容,从“感觉”一词入手,通过初试节奏、句意感知、指名读、范读、打拍子读等方式,引导学生一点点在朗读中找到“多、看不过来”的感觉,找到字里行间的节奏和韵律,从而读出了排比句的句式的节奏,通过语音、语调、语速上体现出来层层递进的感觉,达到最后“跌宕起伏、抑扬顿挫”的效果。】
4、结合译文,完成课堂练习二
※指名回答
激者 像细细的呼吸声
謞者 像湍急的流水声
叱者 像迅疾的箭镞声
吸者 像大声的呵叱声
叫者 像鸟儿鸣叫叽喳
譹者 像放声叫喊
宎者 像嚎啕大哭
咬者 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荡
※师生轮读——师:这里有激者 生:译文 ......
※只有风和窍配合时,才会有这地籁。
齐读(注意用余光扫视老师的手势)
泠línɡ 风则小和 hè,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tiáo调之刁刁乎?”
【无痕的译文练习安排得极为巧妙,这其实也是学习语文最简单的方式:读读说说,说说读读。】
附:《天籁》
子綦qí 曰:“夫fú 大块噫ài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háo,而独不闻之翏liáo翏乎?山林之畏wéi佳cuī,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jī,似圈,似臼jiù,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xiāo者,叱chì者,吸者,叫者,譹háo者,宎yà者,咬jiāo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yú。泠línɡ 风则小和 hè,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tiáo调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簌则众窍是已,人簌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簌。”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剪枝的学问》教学片断——
附:去年冬季的一天,我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只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忙着剪枝。“咔嚓、咔嚓”,随着剪刀挥舞,一根根枝条被剪了下来。我着急地问:“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教学环节:
1、师夸张地抒情朗读。——生点评:太恐怖!——教师点拨:叙述性的语言要平和读,即“叙述语 自然平和”。
2、生自由练习朗读。
3、指名读——生点评哪一句读得好。(对话读得好)——师点拨:对话语 角色变化。
4、再指名读。——点拨:要读出焦急的语气,可以采用语速加快的方法。
5、再次指名读。
6、针对孩子的读书腔,老师要求:要像说话一样。同时设置语境:我就是大伯,你来问我。
7、再读一遍。
8、因为孩子读得好,奖励读一整段。
9、孩子还是有读书腔,就指点后再读一遍。
10、师领读。
11、指出原因:平时齐读太多。提出愿望:以后多练习
【这是对课文第三段朗读的指导,虽然最后孩子仍然保有他自己的读书腔,但台下的老师们还是忍不住为薛老师鼓起掌来。薛老师的朗读指导太精彩了!
★薛老师的朗读指导让孩子有规可循,初读时老师夸张地亮出自己错误的读法,孩子在笑声中对“叙述语 自然平和”的读书要求了然于心。最后孩子依然不能改掉原来的习惯时,老师不急不躁,耐心地一句句领读,让孩子在朗读练习中有扶手可靠。
★薛老师不仅带着孩子进行朗读练习,还及时总结朗读的方法:“叙述语 自然平和”、“对话语 角色变化”。这样的指导,能让孩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在这个朗读环节,薛老师一直针对“叙述语 自然平和”、“对话语 角色变化”这两点进行练习,不频繁地变换教学内容,使朗读训练有深度,而不是简单的蜻蜓点水,走马观花。
★针对两三个朗读有欠缺的孩子,薛老师一直在指点其反复朗读,而不是频繁地变换训练对象。这期间是一段有血有肉的鲜活的教学过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与文本生动对话,他们的成长看得见。】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片段——
附: 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wǎn)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教学环节:
1、指名读文章第二段
2、指导朗读:你要读出惊讶和疑问。
3、指名读。
4、台前读。其他人听他读,看他读。
【对于这一段的朗读,老师除了提醒孩子朗读时要注意惊讶和疑问,其他没有任何朗读的指导,有的只是孩子的自己阅读体验。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就罢了。关键是,当一个孩子朗读这一段时,老师觉得他读得还不错,就在请他再读一遍,孩子感觉很投入,不自觉加入了手势。老师趁势让孩子站到台前读给大家看,但并没有具体的要求,也没有合适的到位的评价,孩子不知道朗读的方向,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夸张了不少。结果,朗读极为滑稽和刻意,孩子原有的那种理解也都没有了。
孩子读完之后,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你们认为他的朗读在班里属于哪个等级?”孩子很会欣赏对方,说:“最高等级。”老师的回答是这样的:“以后再问你们的时候,就说是最低等的,这样你们其他人没有展示的朗读不就更好吗?”台下的老师笑了,有的孩子笑了,有的孩子还在木着表情,反应不过来。
我不知道台前朗读的孩子走回自己位置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但是,我想,尽管他可能会理解这是老师的一个小幽默,心里也会不舒服吧。后来,又一个孩子上台朗读,被集体评为“最低等朗读”的时候,脸上是没有笑容的。
这样低智商的课堂幽默,还是不要为好的吧,因为我从期间看不到老师对学生最基本的尊重。】
附: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
教学环节:
1、指名读。
2、在最后一句话的括号处填写标点符号,并说出理由。
3、指导朗读
【填写标点的时候,有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填了感叹号,老师的评价:“前面已经感叹过了,还感叹啊!”孩子一下很尴尬,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不知如何是好。
在后来几个孩子朗读的时候,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否定,譬如:“你这样还不够!”“你这样不像做梦!”......但始终没有可操作性的指导,也没有可以模仿的范读,只是一味地否定。孩子们又陷入了不知如何是好的境地,一次次朗读,越来越匠气,越来越刻意,也越来越变形。】
三节课中,一节基于学生的自我体验,循序渐进,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得到一种愉悦感和进步感;一节针对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授予方法,提供范本,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一节只是老师焦急的说教,孩子不但没有没有成长,原来自己有的那一点理解也泯然消失。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学?应该是前者那种水到渠成的贴切的“导”吧!什么才是最好的课堂?应该是教着教着,老师就不见了,只留下学生和文本之间的“牵手恋爱”。一位老师教学涵养的深度,直接决定了孩子们能达到的高度。
另一位做讲座的诗人雪野这样说:“我们准备好了吗?有足够的爱心,予以等待?有足够的温度,予以呵护?有足够的涵养,予以包容?有足够的智慧,予以助推?”
是啊,当走上讲台的时候,我们做老师的准备好足够的智慧了吗?在陪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有足够的助推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