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修辞法
●导航仪
《爱的奉献》这首歌的最后两句是这样唱的:
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大家发现了吗?这首歌的最后两句是完全一样的。尽管这样,却没有啰嗦累赘的感觉,反而更强烈地表达出了“每人都要献出一点爱,让世界变成美好人间”的愿望。
大家知道吗?这是一种叫反复的表达方法。
●点津石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段落等。
一、反复的几种类型
(一)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
例如:鲁教版五年级上册《一夜的工作》片段: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由于作者亲眼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 ,作者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胸中有千言万语想向人倾诉。这里作者用了两个“多么” ,两个“不断”,更表达出作者对总理的敬佩之情。
例如:鲁教版五年级上册《一夜的工作》片段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作者为了表达革命队伍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抓住关键词语“互相”进行反复。充分表达了革命队伍的人要互相帮助,团结起来,共同奋斗,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
(二)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
例1:鲁教版五上课文《开国大典》片段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了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作者为了写出这庄严的宣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主了,写了两次“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运用了间隔反复。更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例2:鲁教版第五年级上册课文《山雨》片段:
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上面两处运用短语反复,连续运用两个“沙啦啦,沙啦啦……”作者运用拟声词短语反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运用连个“由远而近,由远而近……”更能让人们感觉到山雨来时的一种逐渐清晰、飘飘渺渺的音韵美。
例3:鲁教版第五年级下册课文《凡卡》课文片段:
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跳出来一只野兔来,箭一样地窜过雪堆。爷爷不由得叫起来:“逮住他,逮住他,逮住他!嘿,短尾巴鬼!”
这句话是凡卡回忆在乡下和爷爷一起去砍圣诞树,一起过圣诞节的情景。连续运用三个“逮住他,逮住他,逮住他!”,充分写出了凡卡跟爷爷在一起非常快乐的情景,这样写更加反衬出凡卡现在当学徒生活的悲惨。
例4:鲁教版五上《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例4中的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和第三开头都出现“再见了,亲人!”这句话。这就是运用了句子反复。充分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们对朝鲜人民依依惜别之情。
(三)语段反复: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阅读链接: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刘倩倩
早晨,妈妈给我两块蛋糕,
我悄悄地留下了一个。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中午,爸爸给我穿上棉衣,
我一定不把它弄破。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下午,哥哥给我一盒歌片,
我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边,
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
把棉衣给她挡风雪,
在一块唱那美丽的歌。
你想知道她是谁吗?
那你去问一问安徒生爷爷----
她就是卖火柴的
这是一首现代诗,前四小节中每一小段最后一句都是:“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反复了四次,没有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这是作者运用了语段反复的修辞法。作者巧设悬念,更能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激发读者往下阅读的愿望。运用间隔反复更能突出主人公纯真、善良的美好心灵,加强语气、富有艺术感染力。读起来感觉很有气势和韵律。
二、反复的作用
反复作为一种表达方法,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它不仅能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韵律美、流畅感。那么,反复在文章中究竟有怎样的作用?
(一)突出人物形象
在小学阶段,我们所学的大多是写人记事的课文。这样的课文中,表现人物形象是最主要的目的。怎样来突出人物?一般的方法,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情描写、语言描写等。但是,除了这写一般的描写方法外,为了突出人物形象,文章往往使用反复这种修辞。
例1:扁鼻子军官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地叫:“枪毙,枪毙!拉出去,拉出去!”
(人教版四下《小英雄雨来》)
句子中的词语反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鬼子军官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气急败坏的样子,表现了敌人穷凶极恶的性格特征。反复的妙用,成了塑造反面人物的点睛之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2: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鲁教版五下《老人与海鸥》)
这段话对“褪色”这个词语进行了反复。强调说明了老人的节俭。老人为什么要那么节俭?是为了把节省下来的钱都用在海鸥身上。这样,就把老人对自己的苛刻与对海鸥的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反复这种方法又使对比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一个爱海鸥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
(二)增强抒情效果
例1: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
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快起来,快起来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
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
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北师大版四下《太阳的话)
在这首歌中,开头的“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紧接反复,强烈地表达了太阳渴望走进小屋的急切心情:“快起来”,“快起来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又是三个紧急反复,表达了太阳渴望人们醒来,看到光明,看到美好事物的急切心情例2:大家都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
(人教版四下《小英雄雨来》)
这是句子的反复,抒发了大家见到雨来活着之后的万分欣喜和激动的感情。反复的作用,把人们又惊又喜的、又疼又爱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
(三)深化文章中心
例1“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大家都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人教版四下《小英雄雨来》)
这是雨来识字课本上的两句话,作者精心地选择它,并把它安排在师生的反复诵读中,不仅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也暗示了小英雄雨来机智勇敢的力量源泉——爱自己的祖国,所以,反复在这里起到了深化文章中心的作用。
(四)引领文章思路
鲁教版五上《索溪峪的“野”》一课,从第二段开始,“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了。”“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这种句子反复在文中出现,而且都出现在每段的开头,很明显,抓住了这些句子,文中的思路也就很明了了:文章并列写了山、水、野物、人们都是野的。如果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能抓住这些反复出现的词语和句子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反复需要注意问题
1.运用反复,一定要要有明确的目的。反复不是“重复”,不必要的反复,会使文章语言啰嗦;没有充实的内容,强烈的感情,一味采用反复的形式,会使文章更累赘。
2.必须要抓住关键的词、句、段进行反复,不是随便重复某些语句都可以的。
●实践园
一、读一读,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哪种表达效果好呢?为什么?
1.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山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2.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山雾中流动。
二、读一读、找一找,语段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反复,体会其表达效果。
众猴拍手称扬道连:“好水!好水!原来如此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叫道:“我进去!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