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姓名:艾煜东
所在班级:中一班
家长姓名:李晓丽
家教格言:站在一生的角度对孩子进行教与养
最好的爱是放手
八月份的一个周末,我和朋友约好一起带孩子去游乐场玩。虽然天气燥热,但丝毫不影响孩子们玩的兴致。在游乐场里,孩子们跑来跑去,跳上跳下玩的很是开心。可当孩子们坐在摇身船里玩时,只听到“啪”的一声,我看见一位家长似乎打了我儿子一巴掌,但因为有游乐设施挡着些,我不太确定,而且感觉这种事不会发生,也不愿意相信。紧接着,只见儿子和朋友拿着自己的玩具从旁边走了过去。
为了证实上面的事,我和朋友把孩子们叫到面前询问,弄清了事情的缘由:原来那个孩子抢儿子和他朋友的玩具,在拉扯中,我儿子不小心碰到了他儿子,所以那个母亲就打了我儿子一巴掌。听完后,我顿时火冒三丈,只想冲过去和她大吵一架,但理智告诉我,不能这么做。我问儿子他们是怎么处理的,儿子说:“我已经把我的玩具拿过来了”。看到儿子并没有因此受影响,但又怕给他留下阴影,便说:“也许是你碰疼她的儿子妈妈心疼啦,所以她才会动手,你不要往心里去。”听完,儿子便又开心地去玩了。做为妈妈还是不免心疼气愤,但看到孩子们玩得高兴,也不想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所以就隐忍了下来。接下来的时间,便对那对母子多了些注意。
我发现:那个孩子个头比我儿子还高些,年龄应该也差不多,但像他同龄的孩子都是自己玩的,而这位母亲一直在牵着孩子的手玩,上的高了,跑的快些了,妈妈都在不停地叮嘱叮嘱......这位母亲的教养风格是明显的过度保护型。过度保护的爱是一种把握不好情绪的爱,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侵犯,是对孩子成长需求的一种忽略,会降低孩子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长期的过度保护,孩子就会缺乏独立性、坚韧性、耐苦性和艰难意识,过度保护型的家长,以爱的名义伤害了孩子。许多实验结果表明,过度保护的教养风格极易造成自私的孩子、反叛、低能、自理能力弱,易有依赖性,既缺少合作精神,又缺乏竞争精神,以致于在以后的生活中,抗挫折能力很差。心里难免为那个孩子担心,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那天过后,自己仍会偶尔想起,很心疼,有时也会想当时为什么没有去和他理论。但接下来,儿子处理的一件事让我感到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理智的,对儿子的影响是积极正面的。在幼儿园玩球时,因为皮球的充气量过大,儿子的左手拇指被小朋友扔过来的皮球打住了,肿得像大人的拇指那么粗,而且变成了黑紫色。儿子说很疼,我边帮他揉边问他是怎么处理的,儿子说:“他不是故意的,已经对我说过对不起了,我就原谅他了”。我说:“那么疼为什么不告诉老师呢?”儿子说:“他是我的好朋友,他不是故意的,告诉老师,老师会批评他的,上次那个家长打我,你不是说他不是故意的,是心疼她的儿子,你原谅她了,才不和他吵架吗?”听完后,我心为之一动,为孩子的宽容、为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感到欣慰和感动。
我不禁再次为八月份的那件事而反思,庆幸自己当时理智占了上风。如果当时我选择和她大吵大闹一番,那样做的话对儿子的影响肯定就是负面的,他学到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会是大吵大闹,而这种方式是最不理智的,只会让事情更糟。如果当时我不放手让他自己去处理他所遇到的问题,那他就不会有自己处理问题的经历。如果他做好的事情,我再去插手,那么就会伤害孩子,让他不再相信自己做事的能力。作为父母,作为孩子教育者的我们,到底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呢?是成为有作为的人,还是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还是培养成一个有魅力有教养的人,这些答案似乎都不错,但又似乎都不太对。我想:我们应该站在一生的角度对孩子进行教养,让孩子在宽容学会仁爱,在放手中学会坚强,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仁爱而又坚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