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这句话一点不假,从放假的第一天开始,童童就开始盼望过年了,天天念叨着吃好吃的、放摔炮,每天必问的一句话就是“明天就是过年吗?”我问他“为什么想过年啊?”他认真的想了想说“过年可以吃生日蛋糕!
呵呵呵,他还以为过年就是过生日呢!
眼看着,年一天天的临近了,街上也开始热闹起来。想到自己小时候对过年那种翘首以盼的感觉,对放花炮、拜大年、吃幸运饺子那种历历在目的回忆,总感觉现在的春节渐渐地变得不再神秘,不再令人向往了,年的韵味也淡了许多。如何让咱们地地道道的中国娃童童过一个年味十足的春节,让那些关于中国年的小细节鲜活在孩子的记忆里,成了我们过年的一大课题!
—— 讲一个故事,告诉他什么是年
小时候,童童经常看一本书——《春节的来历》,书里讲了一个传说:年是天上的一个怪物,每年除夕就会到人间干坏事,怎么对付年呢?一个老爷爷教大家在门上贴上红纸,准备好竹子点起火,年就被吓跑了。于是过年就有了贴春联、燃鞭炮的习俗。童童在书柜里翻了半天终于找到了这本书,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他对书里“年”最感兴趣,天天舞刀弄棒的要把年打跑,到了除夕零点到来的时候,门外一片炮声,惊醒了童童,迷迷糊糊中他问“为什么外面放炮啊?”我告诉他“年来了”,他赶紧捂住耳朵,撅着屁股趴在床上,小声的问我“是年这个怪物来了吗?”哈哈,本来讲一个故事增加一下年的神秘感,谁知道童童当真了,封建迷信害死人啊!
——唱一首童谣,告诉他怎么过年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麻糖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贴画画;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一看到家庭教育彩信的过新年童谣,就感觉浓浓的过年气息扑面而来,赶忙拉来童童和他读了起来,读到“三十晚上熬一宿”时,小家伙儿擅自改词儿了:“三十晚上过大年”!我扑哧一声就笑了,“你怎么知道讲的是过年啊?”“我听着像啊!”
“那你知道怎么过年吗?还记得妈妈那天带你去买芝麻糖吗?那是因为咱家有个灶王爷!”这时童童的小眼睛顿时瞪圆了,他还从没有听说过灶王爷呢!我得意的笑了笑,继续往下编,“据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驻各家的监察大使,童童在家什么时间偷吃了一个糖、什么时候办了个小坏事,灶王爷全部都看到了。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他就要回天庭去汇报一年的工作了,你愿不愿意让他汇报你办的小坏事呀?”“啊,我可不愿意!”“所以呀,妈妈带你去买芝麻糖,也叫祭灶糖,赶紧放到灶王爷面前,甜甜他的嘴,等他汇报时就只能说好听的甜话了,好不好?”童童听到这儿如释重负,“妈妈,灶王爷的天庭在很高的天上吗?他怎么回去呀?”“是飞回去吗?”“啊,他长着翅膀吗?”那你问问爸爸吧?”过了一分钟,童童飞跑着过来,“妈妈妈妈,灶王爷是个小神仙,驾着云就回去了,给玉皇大帝汇报了:童童是个好孩子!”
哈哈哈,原来是这样啊!怎么样,童童过年好不好?妈妈爸爸过两天带你一起扫房子、贴画画、逛年市好不好?
好!
“谁来跟我一起贴春联?”
“我来我来!”童童欢呼雀跃着跟在爸爸屁股后面就出工了。爸爸趁机给他读起来我们家的春联,“你看,咱家春联是不是由4个部分组成,上联是财源滚滚随福到,下联是喜气洋洋伴春来,横批是财源广进。因为这是银行的叔叔送的,所以他的祝福是发财。还有更多种类的春联呢,有祝福平安、健康的,还有体现牛虎更替的,比如说“丑旧寅新宏图展 牛归虎跃春意浓”,是不是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啊?”
童童似懂非懂的点点头,爸爸继续说,“今晚咱们就读《元日》这首诗,看看古代人是怎么过年的。”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
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都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嗯,放鞭炮、喝屠苏酒,换新桃符。”“对,那咱们刚才是不是就在换新桃呀?”“对呀,过两天我还要放摔炮呢!”
尽管把春节7天完全当成假期、外出旅游的家庭有增无减,但我们还是守旧的选择回童童爷爷家,和爷爷奶奶一起亲手吃上一顿“团圆饭”。
大年初一一大早,童童爬起来穿上新衣服就去给爷爷奶奶拜年了,爷爷乐呵呵的封了一个大红包。虽然童童对钱多钱少还没有清晰的概念,可拿到厚厚的一沓子还是把他给高兴坏了,立马立下了豪言壮语:“我要买一万个摔炮!”
下面该给远方的亲朋好友打个电话了,童童姥姥姥爷当然排在第一位喽,童妈的叔叔、大爷、姑姑、舅舅、姨妈,童爸的姥爷、叔叔、姑姑、小姨,我家的亲人数不清,全得一个一个把年拜。虽然每年都深受礼仪之苦,但却乐此不疲,因为浓浓的亲情永远是中国人精神世界里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小童童今年充当了我家的拜年大使,小家伙对新角色也很上心,“姥姥新年好”、“姨姥姥新年好”、“太姥爷新年好”、“太爷爷新年好”、“姑奶奶新年好”,再拗口的称呼我们都不打哏,可是把电话线那头儿的长辈们乐得不轻,不住声的回应着“好,好,过年都好!”

你瞧,中国年的每一个细节,都那么丰富有趣。那些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只要我们用心的与孩子一同分享新年的吉祥寓意,向孩子传递长辈对“新年到,人增岁”的祝福,让孩子感受到在成长的美好及身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那么,当他长大,不论身在何处,他们依旧知道东方何方,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