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作文精选 > 小学作文 >

课堂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对话作文

2017-07-11 
课堂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把教学过程定位为对话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对话包括:教师与文本的
 

课堂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把教学过程定位为对话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对话包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对教学起着核心作用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否有效,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而教师的对话能力是直接衡量教师是否有教学水平,是否有教学机智和智慧,是否对课堂教学进程有驾驭能力的标尺。

我们听一些名师的课,常常给人一种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感觉,听起来很舒服,其原因就在于师生对话的流畅、自然、深刻、精彩纷呈。因为,这种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不能预设的,是动态生成的。那么,师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应该是“倾听→理解→应对”的过程。

“倾听”的“倾”是用尽(力量);那么“倾听”也就是用尽全力来聆听,调动身体各种器官去聆听学生的心声,即应该是生命的一种全方位的敞开。比如,听学生发言,看学生的表情,关注学生的眼神,观察学生的姿势,注意学生之间的身体接触程度等等,这些方面都要能听出声音来。

对话的实质是什么?就是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对话。只有老师试图理解学生的言说,理解学生的朗读,理解学生的表现,理解学生的行为方式,老师才有可能找到跟学生对话的支点。

应对,就是理解之后做出的自然而然的反应,应对的过程中仍然要继续倾听。要想做到在倾听中理解,在理解中倾听,关键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为什么这么想、这样说?这么想、这么说后面一定有他的逻辑、他的道理,这个道理对学生的成长,对学生精神上的发育,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生命意义。

真正的对话,应该是来来回回的言说。对话的本质,不是为了裁定、评价,给学生一个终极的标准答案,而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是对学生精神生命发育的一种尊重、一种唤醒、一种理解、一种引导。

对话的每一个当下,都是师生本有的思想、激情、智慧的一种澄明。所谓智慧,看到的不仅仅是沙子,更应该是看到沙子背后的一个个缠绵悱恻的故事;欣赏的不仅仅是石头,更应该是蕴含在石头中的一个个鲜活赤诚的灵魂。好的对话,是对学生智慧的启迪,是对学生心灵的抚慰,是对学生生命的赏识,是与学生真情的交融,是价值的去蔽。

一堂课有没有价值,就看它有没有把文本的价值充分地挖掘出来。

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不外乎:起来读课文,起来发言,写一点东西后起来念一念,上台板书或者表演个动作等。这些都应该有个对话过程。那么,首先要找到应对的方向、维度、路径,然后才是具体应对的技巧和方法。单就朗读而言,就有许多的应对,多向度的敞开。如,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的敞开,针对学习方法的敞开,针对学习质量的敞开,针对学习内容的敞开,针对思维方式的敞开,针对情感体验的敞开,针对思想认知的敞开,针对话语表达的敞开,针对动态变化的敞开,针对语文知识的敞开,针对文化吧背景的敞开,针对学习要求的敞开等。

要想让师生对话走向视域融合,方法有:一是让学生用他们的方式理解老师的言说;二是让老师自己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言说;三是老师主动掌握言说的意义。

总之,对话不仅是一种交际手段,更是一种生命的内在诉求;对话不仅是一种信息交流,也是一种价值交换,同时还是一种感觉交换;对话不仅是语言、思想的馈赠,同时也包括了人类生存方式的相互参照。对话,使课堂充满和风、阳光、蓝天;对话,使语文的精神家园成为亮丽的风景;对话使课堂教学走向成功。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