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不喜欢谁?——十届书香,家庭教育研讨会有感作文
孩子最不喜欢谁?这是在《十届书香,家庭教育研讨会》上,李宏照校长提出来的一个问题,并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析
孩子最不喜欢谁?这是在《十届书香,家庭教育研讨会》上,李宏照校长提出来的一个问题,并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析。当时,我刚一听到这个提问,不仅笑着想,妈妈的唠叨多,不会是妈妈吧?!当李宏照校长说出孩子们最不喜欢别人家的孩子时,我心里为之一震。是啊,我何尝不是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呢?
儿子爱动、爱跑动作非常的灵敏,但是他阅读能力很差,算口算题也很慢。王硕汉、陈彦名(儿子围棋社的同学)3分钟能做100道题,我儿子3分钟做30道题都有困难。王硕汉和陈彦名半小时都能读快一本书了,儿子却只能读上两、三页。人家现在已经开始看文字版的《三国演义》了,我们却还在读绘本,差距这么大我怎能不着急?一急就忍不住对儿子河东狮吼了:“你看人家王硕汉和陈彦名!再看看你!还不给我快点!” 我也看过不少育儿书籍,感觉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还是挺用心的,现在听了李校长的演讲,我才忽然觉得自己离优秀家长还相差甚远呀!真是羞愧!但是,为什么家长总是喜欢在孩子面前说别的孩子的优点呢?仔细想想还是家长的虚荣心在作怪。
王硕汉和陈彦名是儿子围棋社的同学,因为孩子都上一年级所以我们几个家长经常在一起交流。他们的妈妈都非常的用心,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阅读能力都已经达到了二年级水平,识字量和词汇量都大的惊人。他们超前的教育使孩子上一年级非常的轻松,不管语文还是数学测试每次都是满分。尤其是陈彦名从小就学珠心算,口算题是又快又准,真让人羡慕呀。我忽然觉得自己的教育是不是落伍了?是不是对儿子太放松了?现在感觉儿子和他们差距特别大,心里很有压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不知不觉的拿王硕汉、陈彦名和儿子比较。越比越觉得儿子差,越觉得儿子差我就越着急,越急心情就越不好,于是开始动不动就开始吵儿子。为了让儿子能和他们两个孩子水平相当,我开始对他进行一系列的训练。 为了让儿子阅读速度快速提高,我给儿子定了一个天天阅读计划,让他每天要读10页的书,最起码也要一次读完一个故事。刚开始儿子勉勉强强的完成了,可是到了第三天的时候,儿子就开始罢工,不想读那么多,甚至有一段时间一看见书就烦,根本就不想读书了。口算题我更是下功夫,每次写完作业我再给他多布置一些题让他做,希望能弥补一下儿子的不足。可是效果却非常的不理想,有一次,3页的口算题他竟然磨磨蹭蹭的用了一个小时才做完,还没有以前写的快,我气急败坏的揍了他一顿。我已经被虚荣心冲昏了头脑,全然的不管不顾孩子的感受了。 其实,儿子身上有很多的优点,比如很爱运动,爱动脑子,乐观、心态好,下棋也不比他们两个差,总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围棋老师很喜欢他。在学习上虽然不优秀但是也没有掉队,该掌握的知识点基本掌握,我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为什么非得要他事事都比别人强?次次都考100分呢? 想起儿子当时大哭着对我说:“以后不要拿我和他们比,我不想听到他们的名字!”我就非常的后悔,觉得自己对儿子太残忍了。妈妈现在想对你说:“儿子,妈妈以后不再拿你和别人比了,只要你今天能比昨天进步一点点就行,你在妈妈心中永远都是最优秀的。”
面对孩子的种种反常表现,我静心反思,整理思绪,发现是自己莫名的焦虑给了孩子无形的压力,当孩子承受不住压力的时候就起了逆反心理。本来儿子非常喜欢看书,爱看绘本,现在我让他读文字较多的故事,他一下子适应不过来,我又给他定了超出他能力的阅读量,慢慢的儿子把读书当成了一个任务来完成,成了一种负担,怎么还会有阅读兴趣呢?人家孩子从上幼儿园就开始自己读书了,我则一直给孩子读,再说人家的孩子本来就能说会道的,我儿子的嘴生来就笨,一个孩子一个样,怎能拿到一起比较呢?阅读是一种长时间的积累,孩子读的慢就让他慢慢读好了,孩子爱读绘本就给他继续借绘本好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想,通过每天读绘本儿子会慢慢的提高阅读能力,最终会非常流畅、快速的读完长篇小说的。 口算更是,人家孩子从幼儿园都开始上珠心算,我们则在5岁之前都没有拿过笔,更没有学过超出他能力范围的学业内容,怎么能和他们的水平相当呢?而且我为什么一定要让儿子和他们一样优秀呢?其实只要每次写题比昨天有进步有提高,哪怕是快一分种,这都是好的开头,通过恰到好处的鼓励,相信儿子的口算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快的。欲速则不达,我一定要把心态放平和,学会欣赏孩子每天进步的一点点!
每个孩子的整体素质不一样,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优点,我们不能只拿自家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比较,这样对孩子真的非常不公平。所以家长要先把心态放平和,把虚荣心收起来,学会赏识孩子,学会等待慢孩子。要知道迟开的花儿一样芬芳美丽,笨拙的海鸥终能飞跃海洋,让我们耐心陪伴孩子一起长大,相信孩子最终会长成能经历风雨的参天大树! 我的话:因为要赶火车,我没能全程参加《十届书香,家庭教育研讨会》,非常的遗憾,只是旁听了一会儿李宏照校长的讲话,短短的几分钟却也让我受益匪浅。心有所感写下了这篇文章,也是时刻给自己敲响警钟,不要再在孩子面前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