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中国
——读《李香兰》
告别 如此匆匆
不愿惊醒沉睡的母亲
只想 自己情愿
化作天边灿烂的云霞
渐渐 无言消失
在无边无际的黑幕中
留下 深深叹息
……
——青林题记
1945年8月,刚得到日本战败的消息,整个中国沸腾了,上海自然也被喜悦的氛围笼罩着。李香兰换好衣服出了门,漫无目的在繁华的南京路上来来回回。到处都是敲锣打鼓、欢歌笑语的热烈场面。
不知不觉间,她已泪流满面。体内充溢着一股热量——喜悦。她心里在想:不用死了,都结束了。按理说她应该如释重负,以后的日子终于可以安稳和平坦了。可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在后面,毫不留情地抨击了她,并且撕毁了她所有的尊严。她不能容忍的莫须有罪名应是扣在自己的头上,实在让人心痛不已。
同年,国民政府军欲以汉奸间谍罪名指控她,结果可想而知,必会以判处死刑作为严惩。所谓汉奸,是指背叛祖国为外国人做事的中国人。而受到指控的原因是在此之前李香兰曾出演过“大陆三部曲”,电影的主旋律表达了一位中国女子爱上日本年轻人的角色便是侮辱了中国。就这样,她被软禁起来。无法与外部取得联系,死亡仿佛近在咫尺。
为了挽救她的生命,所有人几乎都在试图努力改变当前。挚友川喜多先生、密友柳芭,还有亲爱的父母大人。所谓换取生命的最终代价是必须只承认自己是日本公民,选择义无反顾地放弃中国身份是莫大的痛苦。但事实上她只能如此作罢。户籍抄本被千辛万苦地找到了,意味着身份自白,性命可保。遣送回日本,离开中国的不争事实摆在眼前,行动需要迫在眉睫,不容延缓。
1946年3月末,李香兰随同一行日籍身份人员登上了撤离船“云仙丸”号船的舷梯,上海的天空当时被晚霞染得通红。收音机里飘出她自己的歌声《夜来香》,此时聆听却是那样的悲伤。她的心仿佛在滴血,难过地泪如雨下。她默语:“再见,中国。再见,我爱的人。”
合上书本,我躺在床上陷入茫茫的沉思中。李香兰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子,她也是一位如辰星闪耀的传奇女子,更是中国那个年代最具争议的女子。除了这些,我想说她的人生旅程中始终挥不去那段阴霾的伤痛记忆,如同高高摇起的秋千,站在上面的孩子痛哭着、胆怯地却无法平安下来。
有人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逆境。我不完全否认,可个人的命运在纷乱的年代、错误的舆论里显得尤为渺小。李香兰,拥有如此特殊的身份是不可能在那场血雨腥风、恩怨交错中自得其说、自我左右,换作其他人想必也是如此。她知道争辩自己的清白亦是徒劳,她唯有做的是用歌声抒发自己曾经梦想、未来幻想的美好,她唯有做的是用歌声慰藉那些饱受苦难、心灵破碎的人们,她唯有在文艺道路上释放自己的满腔热情……
耳畔还在响着她那动人的歌声,享受其中却似乎又听到其他的声音。虽然隐隐地,可分明听出来了。仿佛是一种想要掩饰自己内心伤痛的声音,轻言又细语;又好像是一种不愿被束缚、欲要挣脱的决心,洪亮而高昂。想着她那与众不同的历经,歌声里居然也听到各种各样的滋味。我察觉到她的忧伤,我也体会到她的无奈,而且知道都无法改变,可我仍想替她呐喊。
“再见,中国。再见,我爱的人。”这是李香兰离开她热爱的母国时留下的心语。想想看,她在中国出生、在中国长大,在中国二十六年里,到处有她那热切的身影和遍布的足迹。当然也有她无限留恋的人文事物,所有的一切。她的热爱、她的情感如同一株青春绿树繁茂诱人、叶香袅绕。根既已扎下,多么留恋大地,若要生硬移除怎能欢喜呢。所以,当李香兰离开时,她泪洒大海、伤痛不已。我读着那些生动的文字,我无法自控心伤难了。
读完她的自传,每字每句刻印在我心底。她的传奇人生使我感叹,她的内心独白更使我震撼。她在我的印象里开始变得异常饱满,她的热诚和善良可以在她后半生经历中得到淋漓的体现。我无法抹平那段历史的印痕,无法还其圆满的人生;但我可以聆听她的歌声,可以感受她的心声。李香兰,她在我的内心世界里已全然脱胎换骨、浴火重生了。此时,《夜来香》的旋律美好如初,依旧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