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偶然间在一个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总是不好好吃饭,妈妈想尽了各种办法也无济于事。看到孩子一天天的消瘦,做妈妈的真是着急。后来孩子的爸爸到海南出差,回来带来一些椰子。妈妈灵机一动,用吃剩的椰壳当碗给孩子盛饭吃,结果孩子愿意吃饭了,而且吃得是津津有味。这就是“椰壳”的效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孩子喜欢的事情,孩子才会乐意去做。
看到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上学期,一开始对学生的评价采用表现好加红旗的方法,一开始孩子们还比较积极,可是进行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孩子的积极性渐渐衰退,有的孩子对加红旗无所谓了。看到孩子没有了动力,我改换评“荣誉桌”,没想到荣誉桌的评比再次在班内掀起高潮,连经常不交作业的同学,竟然也能自愿读书练字。看到孩子们那你追我赶的学习劲头,我也为自己的这一“伎俩”感到得意。看来孩子们喜欢做的事情,才会认真去做,快乐去做。
我们总是说:孩子看电视时,连叫几声都听不到;打电脑时,能几个小时不动地方。原因孩子感兴趣。说到兴趣,上周四的一节课再次让我感受到椰壳的效应。那天我讲的是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组课文是以介绍民风民俗为主题的。以往学的时候,孩子们不大感兴趣,感觉课堂死气沉沉。在备课时,我们也觉得很枯燥。这节课该怎么上?突然间我想到在学说明文《新型玻璃》时,创设新型玻璃展示会的一种情境,让学生进行自我推销,孩子们学习的兴致很高。何不试试呢?于是学习《客家民居》时,我让学生以民居的身份推销自己。在学第二篇《傣家竹楼》时,我变换了另一种角色,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没想到老师的“椰壳”居然起了作用,孩子们兴致勃勃先读书,然后给自己的小伙伴讲起来。孩子们在讲的过程中自然了解了民居的特点,而且感受到了我国民居独特的魅力和民族的智慧。
爱迪生曾这样说过“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这不正是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椰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