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作文精选 > 小学作文 >

用“专业”教语文作文

2017-03-23 
用“专业”教语文——读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她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玫瑰”,她被广大青年教师服膺为榜样和领路人
 

用“专业”教语文

——读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

她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玫瑰”,她被广大青年教师服膺为榜样和领路人

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轻松与不轻松之间,圆满和不圆满之间。她这样教书。

听课,听得出门道;评课,评得出名堂;写课,写得出水平。她这样为学。

定位、到位,不越位;听从、服从,不盲从;建功、立功,不居功,她这样管理。

她就是著名教育专家,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校长兼书记的窦桂梅。

捧读窦桂梅的《回到教育的原点》,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她的教学观、学生观,特别是关于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看法,更是也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如何做一名语文教师。

有人这样评价我们的语文教师:视野不宽——知识贫乏,学识单薄,以本为本,拘泥教材,搬教参,对答案,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对课文知识进行有效扩展和深化,教不活,化不开;底蕴不厚——缺乏见解和创造性,智慧疲软,人云亦云,教学没有深度和厚度;修养不足——育人乏术,责任心似乎挺强,艺术性却很差,貌似很优秀,其实问题多多,自我感觉良好,反思能力低下;情趣不多——教学生活乏味,心中缺少阳光,难与学生沟通。窦桂梅老师就这一现象,告诉每一位“立志用语文教人的”语文教师,应当这样思考自己的课堂:

一、行走于课堂间

第一,语言素养。一个语文教师至少应当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够有勇气行走于语文的课堂: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想想也是,如果语文教师的话没有语文味,刻板,粗糙,不打动人心,无法让学生感到语文的可爱,无法让人有倾听的欲望,又怎么要求孩子们好好地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呢?因此,必须从细节做起,以语言为起点,抓好语文素养的提升。

每一节课,我们都要想自己的朗读是否能做到声情并茂,有效传递出文章的情感,为静止的文字赋予生命的活力;还要想自己的讲解能否作到清楚地表情达意,在准确地用语言完成教学内容的流程中,使学生身心得以灌溉与滋养。

第二,语文素养。语文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的知识,对于各种文体都要准确地把握。童话就上出童话的味道,诗歌就上出诗歌的感觉,散文要有散文的特色。这让我想起当下不少学校所谓的“模式”,不同的学科,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课型,我想都应该用不同的方式来上。像窦桂梅老师的经典课例中《牛郎织女》,采用了适应民间故事的“聊”的形式,而这样的形式绝不会出现在《秋天的怀念》那样文质兼美的散文课堂上。选自古典小说的《三打白骨精》的教学,对小说三要素的强调,也绝不会等同于《游园不值》中对“苍苔”“红杏”等诗歌意象的推敲。唯有如此,我们的语文课才能上得独具特色。

第三,文学素养。教师要加强文学修养,因为语文教师一旦有了文学的味道,情感与语言应该是丰沛富饶的土地,是充满引力与诱惑的吸铁石,是花样层出不穷,永远令人期待而又充满惊喜的魔盒。

语文教师语言的丰富,幽默,诗意,能化解学生内心的焦灼,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唐风余韵,流水淙淙,泉水叮咚,语文首先是美的,其次才是可感的,灵性的,温度的,湿润的。如此,学生才能在文学的语言中,获得语言的浸润与文化的陶冶。语文教师凭借文学的力量,把心中积蓄的情感散发出来,把这种幸福感弥散到自己的课堂中去——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到幸福的事。

 

二、尽心积淀于课堂后

语文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不仅要在日复一日的课堂中行中,更要注意课堂之外的尽心积淀。

读书,是每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需的生命方式。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知道,我们读书不应该是盲目的,必须为教学,为文学留一个特殊位置,兼读其他的书。以教促读,读便有了更大的动力,教也有了更深的底气。将书本给予我们的惊喜与力量呈现在课堂上,于是一节又一节精彩教学就脱颖而出。

身为语文教师,不读者不知其可也,不写者不知其可也。当我们踏着白纸黑字的阶梯,当我们聆听着敲击键盘的音乐,把教的、读的、感悟到的记下来时,我们就发现,读人家的书的结果,就是那些方块字成了我们专业素养的提升,化成了教学的结晶和印记。

读书,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即拓展文化视野。我们要关注生活本身,听歌曲,看电影,感受大自然,感受人类一切美的东西。我们还要关心身边的时事,了解本民族文化,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会由空中楼阁变成脚踏实地。

什么样的教师就带出了什么样的磁场,什么样的深度也就拥有了什么样的深度课堂。真心希望每一我们在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道路上,凭着对教育的热爱,对孩子的良心,成为三尺讲台上,学生百读不厌的那本厚重的、不倒的、书香四溢的大书!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