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作文精选 > 小学作文 >

点点集 & 2016.3.31 巧合引发错误之后作文

2017-03-11 
点点集 & 2016.3.31 2016年3月31日(星期四) 晴巧合引发错误之后在学习退位减法计算方法之后,孩子们进行试
 

点点集 & 2016.3.31

2016年3月31日(星期四) 晴

巧合引发错误之后

在学习退位减法计算方法之后,孩子们进行试一试练习。

44-7=       36-8=       50-5=        62-6=  

孩子们在讲述计算过程的时候,有一个叫涛涛的孩子说:“我是这样算的,先算7-4=3,再算34+3=37。”

结果也对。我没有评价他的做法,又叫了一个孩子说算法。没想到这个孩子也学着涛涛这么说。

一时我不知道该怎么给孩子讲,又不想一下子否定了孩子的想法,因为这样的话孩子肯定会很失落,又不知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于是我脑中想着对策,继续进行第二道题。在孩子们回答之后,明明还是坚持他的算法,结果也是28。这时我心中有了新的疑问:为什么涛涛这种方法是不对的,结果却是正确的呢?我用涛涛的方法快速算了算后面的两道题,结果也是正确的。这时我忽然明白:是我出示的几道题目的问题。

于是,我在黑板上又写了几道题目:

44-8=     36-7=     55-9=     62-3=

我让学生们再算一算。订正时涛涛发现自己计算的结果与别的孩子计算结果全不一样。

这是为什么呢?涛涛不解,其他孩子也不解。

在孩子们大感疑惑之时,我让孩子们对这些算式进行了对比:

44-7=       36-8=       50-5=        62-6=

44-8=       36-7=       50-9=        62-3=

孩子们看不出所以然。于是我写了这样几个算式:

7-4=3       8-6=2        5-0=5        6-2=4

10-7=3      10-8=2       10-5=5       10-6=4

孩子们观察之后,突然间明白了什么,但却不会表达。我对孩子们说:“孩子们,这几道题目恰好有这样一个特点,也就是说用一位数减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与10减一位数结果相同。因此出现了这样巧合。如:44-7,我们从40里面先分出1个十,先算10-7=3,再算34+3=37。涛涛算这道题时,也想到了从十位上退一个十,却用7-4=3,正好与10-7的结果相同,因此虽然算法不对,却出现结果正确的现象。”

这时,很多孩子都明白过来了,还有个别的孩子不很清楚。对于不甚清楚的孩子我告诉他们课下再聊。同时我对孩子们说:“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像今天这样的情况,如果出现了问题,我们就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试一试,帮助我们来做判断。”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在数学计算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可这些错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有时候并不知道是错误的,或者说并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如果简单的告诉孩子这是错误的想法,或许孩子并不能改正,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他还会这样去做。而如果针对孩子出现的错误,查找其原因,并寻找相应的对策,引领孩子进行举例验证,对比理解,学生会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感悟,理解自己的错误之处,孩子一旦顿悟了、理解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作为老师,我们也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与设计,有时候我们的设计不当也会引发孩子的错误理解。比如这节课刚开始的四道题目:44-7=     36-8=     50-5=     62-6=,正是在教学前没有考虑到孩子会出现涛涛那样的算法,也没有对题目进行认真的思考,才使得涛涛认为他的做法也是可行的,因为他用自己的方法算得的结果是正确的。现在想来,作为老师的我还是没有充分的了解孩子,不能真正的理解孩子的思维,而题目的设计恰恰有这样的巧合。而我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方式还是感觉比较好的。用举反例的方法让孩子在计算、对比、交流中理解,之所以会出现错误算法结果正确,完全是因为式子本身具有特殊的一面。

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更多的想孩子所想,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如果我是孩子,我会怎么做?这样的题目孩子会怎么理解?这样的题目孩子会出现什么样的算法等。了解了孩子,课堂设计就会少出问题。了解了孩子,我们的课堂就会更让孩子喜欢,孩子也就会更加投入。这样的课堂才会更加有效、高效。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