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个人其他 > 心得体会 >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基层党建

2009-01-19 
必须在创新机制、拓展途径上下功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组织设置机制。创新党的组织设置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动态延伸和全面覆盖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咸宁建市比较晚,城乡一体化水平不高。当前,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必须突出促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条主线,在深化认识、解放思想、理清思路、创新机制等方面进一步下功夫,努力开创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统筹推进新局面。

  一、必须在把握全局、深化认识上下功夫。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目的在于通过统筹兼顾、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形成合力、整体推进,把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统筹起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党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是适应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当前,咸宁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新课题新挑战。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就是要及时改革调整党组织功能、党组织设置、党的活动方式和党员教育管理模式,使基层党的建设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是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鄂南经济强市建设的内在要求。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既是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鄂南经济强市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顺利推进改革、建设的根本保证。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是解决基层党建工作现实问题的内在要求。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基层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特别是城乡党建的融合性、统筹度不够高,由此带来“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难开展、流动党员难管理、农村党员难发展等诸多问题。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为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供了体制机制保证和实践活动平台。

  二、必须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下功夫。务必树立城乡党建整体推进发展的一元观。增强城乡统筹意识,转变城乡二元思维模式,把城乡党建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做到工作谋划城乡“一盘棋”,制度设计城乡“两相益”,工作推进城乡“两手抓”,努力实现城乡党建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务必树立城乡党员都是党内生活主体的平等观。切实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树立城乡党员都是党内生活的平等主体,消除党员在身份、地位、心理等方面的“城乡差别”。城市党组织要把农民工党员纳入管理服务范围,一视同仁保障城乡党员权利。引导农民工党员增强自信、自强意识,主动融入城市党组织和城市生活。务必树立与时俱进抓好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观。在继承传统党建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一些不适应、不符合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模式和做法进行改革,丰编辑推荐:http://www.reader8.net/data/2008/1018/special_68.html富内容,改进方式,创新机制,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把握规律性。务必树立以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服务观。把基层党建融入城乡统筹发展的全过程,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建组织、配班子、管党员、选干部、用人才,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

  三、必须在明确目标、理清思路上下功夫。明确目标。通过3—5年的努力,达到以下目标要求:城乡党建工作有机融合,城乡共建的组织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党建资源有效整合,城乡党员实行一体化动态管理,党建工作城乡互促机制不断健全;城乡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城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领导和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功能增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充分发挥。理清思路。围绕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鄂南经济强市建设,着力推进党建资源城乡共享、党建工作城乡互动、党的活动区域联动,着力构建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党员干部人才管理服务、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基层组织互帮互助一体化机制,实现城乡基层党建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把握原则。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鄂南经济强市建设来谋划、部署和推进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坚持统筹兼顾、城乡互动,以观念统筹为前提,以资源统筹为重点,以工作统筹为保证,推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互促共进;坚持开拓创新、大胆实践。破除党建工作方面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尊重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造活力,推进探索创新,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坚持试点示范、重点突破,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坚持试点先行、重点攻坚,在成功破题基础上总结经验,积极推广,全面推进。

  四、必须在创新机制、拓展途径上下功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组织设置机制。创新党的组织设置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动态延伸和全面覆盖。完善在城乡新经济新社会组织、集贸市场、社区楼宇、重大项目和产业园区建立党组织的模式,推行村与村、村与企业、村与社区、村(社区)与园区等联建党组织,在农民工党员相对集中地和建筑、商贸、餐饮等行业采取单建、联建、挂靠等形式建立党组织,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基层组织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层干部人才工作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定期从上级机关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街道)、村(社区)任职、挂职或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鼓励改非干部离职带薪到村(社区)任职,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动员、组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优秀干部和人才到农村基层工作,选派区农村基层干部到机关、城镇挂职锻炼。选拔优秀乡镇党政正职到市级部门担任内设机构领导职务,加大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定向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选拔乡镇(街道)领导干部的力度。完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和村工作。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按照属地为主、原籍为辅、双边互动、共同负责的原则,完善流动党员管理办法,实现从单向被动管理向双向互动管理转变。完善流动党员信息采集,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实现由追踪式管理向网络化管理转变。健全流动党员服务体系,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服务,实现由单纯管理向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转变。研究制定在用工、培训、任职、薪酬和参加活动等方面维护农民工党员权益的政策措施,组织农民工党员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引导农民工党员返乡创业。做好在农民工中发展党员工作,改善和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建立党员服务中心、村(居)民事务代理中心,深化和拓展党员责任区、公开承诺、设岗定责、结对帮扶、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创新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途径和方式。落实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接待群众等制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组织协调有关方面为农民工提供就业、社保、住房、培训、医疗、子女教育和权益维护等服务,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活动,帮助农民工排忧解难。完善党员民主评议办法,把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情况纳入民主评议党员、党性分析评议和考核评优的重要内容。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把农民工党员纳入流入地评先表优、推选“两代表一委员”的范围。完善党内互助帮扶资金筹集、管理、使用办法,拓展党内送温暖活动,做好关心爱护乡村、社区干部和困难党员的工作,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更加关注边远贫困地区和农村基层的党建工作,在经费、人才、政策支持等方面适当倾斜。统筹配置党建资源要素,推动城乡党建资源双向流动,特别是引导城市党建资源向农村流动,充分发挥城乡党建资源的整体效益。推行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社区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联编辑推荐:http://www.reader8.net/data/2008/1018/special_68.html合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搭建城乡交流的桥梁。推进基层党建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城乡党建联动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层党建组织领导机制。把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切实加强领导。健全党建工作制度,落实党员领导干部既抓经济社会发展又抓党建工作“一岗双责”、党建工作联系点等制度,及时研究解决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大农村、社区和两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基层党建工作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基层有能人办事、有经费办事、有阵地办事等问题。明确职能部门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建立协调联动、情况报告、督查评价等制度,充分发挥其抓好党建工作的重要作用。结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和鄂南经济强市建设,在制定规划、部署工作、配置资源、设计制度时,把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纳入其中,创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示范区,大胆探索创新,及时推广经验。研究制定科学的工作实绩考核评价办法,把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考评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基本依据。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