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页码:23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508374118/9787508374116 ·条形码:9787508374116 ·版本:第1版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中国传统建筑组群 |
 |
|
 |
中国传统建筑组群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页码:23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508374118/9787508374116
·条形码:978750837411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系列丛书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建筑组群》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系列丛书之一。它以中国传统建筑组群为解析对象,全面地介绍了建筑组群的基本特征、文化意义、构成形式、布局原则等内容,以理论结合实例的形式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组群的基本面貌特征,并以大量的图片作为实物参考依据,更直观、更形象地一一解读不同建筑形式之间组合的规律及表现出的艺术魅力。书中涵括了民居、宫殿、陵墓、寺庙等多种建筑形式的组群实例,同时附以相应的高质量的插图,使读者能够更迅速、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组群的性格魅力和文化内涵。适合建筑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建筑师及热爱中国古典文化的人士使用。
作者简介 王其钧,1954年生于江苏徐州。197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后就职于徐州市文化局、文联、国画院。1987年考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研究生,1990年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后就职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研究生,1996年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移居加拿大,先在多伦多大学建筑学院工作,后任自由撰稿人,专职从事建筑艺术书籍的写作工作,其作品颇丰,其中代表作品如在台湾南天书局出版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获1993年度台湾图书最高奖——鼎奖;另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的《中国古建筑大系》荣获1995年度中国图书最高奖——国家图书奖,王其钧是其中“民间住宅建筑”分册的作者。1992年作为建筑指导,随同中央电视台《中国民居趣谈》剧组到各地拍摄,并于1994担任中央电视台的这一12集的电视系列节目的主持人。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建筑组群》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系列丛书》中一册,主要介绍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组群。《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系列丛书》共分为五册。分别讲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组群、色彩、雕饰、小品和屋顶。是作者王其钧教授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心得体现。王其钧教授调研中国传统建筑的足迹遍及祖国各地。因此这套丛书的内容不但涉及我国现存的早期寺庙、陵寝及明清宫殿、官府,而且还囊括了各地有代表性的民居住宅和园林。既有官式建筑,又有民间建筑;既有皇家园林,也有岭南、台湾私家花园。该套书的绝大多数照片都是由作者亲自拍摄,插图也都是其亲自执笔或指导学生绘制的。 该套书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生动而具体地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相关技术与文化知识。不仅是专业设计人员很好的参考书,也是广大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爱好者的优秀读物。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传统建筑组群综述
第一节 传统建筑组群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传统建筑组群的组合规则
第三节 传统建筑组群的文化意义
第四节 传统建筑组群的代表
第二章 合院民居建筑的组合
第一节 三合院的组合
第二节 四合院的组合
第三节 三合院与四合院的组合
第四节 环形住宅的组合
第三章 廊与建筑的组合
第一节 回廊
第二节 抄手廊
第三节 游廊
第四节 爬山廊
第四章 建筑的高低组合
第一节 地面不同高差的组合
第二节 建筑不同高度的组合
第五章 宫殿建筑的组合
第一节 前朝后寝形式的组合
第二节 内廷花园建筑的组合
第六章 陵墓建筑的组合
第一节 以享殿为主的陵墓殿堂组合
第二节 陵墓神道石像生组合
第三节 陵墓地宫建筑组合
第七章 园林内形式的组合
第一节 府邸居住建筑与花园的组合
第二节 园林水院形式的组合
第八章 宗教建筑的组合
第一节 宗教殿堂与塔的组合
第二节 宗教建筑院落的组合
第三节 宗教建筑与园林的组合
第九章 明堂形式的建筑组合
第一节 早期的明堂建筑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明堂形式
后记
参考书目
……
序言 中国传统建筑所包含的设计理念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积淀与哲学思想在营造活动中的反映。中国建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成体系、独创一格。作为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物质载体.中国建筑的崇高形象犹如一棵参天大树自立于世界建筑文化之林.并且成为世界建筑历史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文明成就之一。
早在隋唐时期,中国建筑的发展就达到了鼎盛阶段,其营造技术与建筑艺术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宋元时期,理学的兴起和相关建筑法式的颁布,促成了建筑风格从汉唐的雄健浑朴向其后的典雅清丽发展。明清时期,中国建筑无论是色彩还是装饰内容都更加丰富多彩,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也繁荣发展,并有相当数量的优秀建筑作品保存至今。
由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迥异于兴起在西方的现代建筑理念,加之目前建筑学专业教学大纲上并没有安排太多有关中国传统建筑的课程,从而造成一些建筑师对传统建筑的设计规律了解不足。在进行日常设计时。他们往往很难把中国建筑的文化思想与哲学理念自然而然地融八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本丛书就是针对这一现象而编写的,目的是使一般设计人员能够用较少的时间集中地从这套书籍中获取较多对实际设计有所启发和帮助的信息。
本套丛书包括五个分册,其中涉及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组群、色彩、小品、雕刻装饰及屋顶造型。从宏观到微观、从造型到色彩全面地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些基本构成特点并总结了其规律。这些特点与规律,对今天的建筑师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空间或环境,会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中国传统建筑的成就体现了一代代中国人艰苦而漫长的大胆尝试,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科技与艺术的辉煌象征。诚然,明清时期的建筑与大木结构辉煌时期(唐宋时期)代表建筑相比,在某些方面可能稍有逊色.但诸如天坛、故宫、长城、颐和园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明清建筑仍然使我们佩服不已。即便是从世界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建筑也如同镶嵌在地球上的颗颗明珠,闪烁着先民智慧创造的光辉。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传统建筑组群综述
中国传统建筑最基本的语言词汇就是它的单体造型。但是,当中国传统建筑以单体形式出现的时候,往往不够感人,而以群体组合形象展现时,往往会很快吸引人们的眼球。因此,以建筑组群的方式表现传统建筑之美,是中国传统建筑组群最常使用的建筑设计手法。
第一节 传统建筑组群的总体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从商代起就已经有了群体规划的概念。从商代早期的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局部遗址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建筑就有着一定规律的组合关系;后至商代晚期的河南安阳殷墟宫殿遗址及陕西扶风西周早期建筑遗址,都可以看出极具规律且相当复杂的群体组合关系。随着后世的发展,根据考古资料显示,无论是秦咸阳还是汉长安,建筑单体多以体量庞大、外形复杂的丰富形象而著称,建筑的群体组合形态则更加多样化。唐大明宫将群体组合进一步发展并逐渐走向风格的统一、完整。到了明清时期,无论是单体建筑形象还是群体组合形态都达到了鼎盛。宫殿的森严、寺庙的威慑和超凡、坛庙的神圣、陵墓的肃穆、住宅的恬静、园林的清新典雅等,都是依靠建筑组群来予以体现。建筑组群较之前代更加丰富变化,或简单或复杂,或细致或宏大,却又有着统一和谐的格调。
后记 这本《中国传统建筑组群》的编写起因,还源于2003年我从加拿大刚回国时和萧默、王贵祥先生在我住处的一次偶然相聚。当时我的夫人和孩子还都生活在多伦多,我自己一人在北京朝阳区中央美术学院附近的望京花家地西里租的一个小公寓里居住。当时我应王贵祥教授之约,和萧默先生一起,参与江西庐山一座佛教寺庙和大佛广场及环境的设计。萧默博士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的所长,王贵祥博士是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的所长、教授,他们二人都是我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的师兄。在我们交谈的兴头上,我把我在加拿大居住时画的一批尚未公开发表过的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鸟瞰图给他们看,使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萧默先生高兴地说,其中一些图,他还从未看到有人画过。我解释说,这是因为许多图是我自己根据资料求得建筑组群的透视关系,而后构思创作出来的。王贵祥先生说:“这些图最让人兴奋的亮点是,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建筑的组群特点,而这种人们平时想象不到的平面布局和建筑造型组合关系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能够感人的最大艺术特点之一。”王贵祥教授还说:“等有机会时,我们一起来合作写一本书,并使用这些插图来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组合规律,这不仅对于古建筑研究有意义,而且对指导今天的建筑设计更加富有民族特色会有现实意义。”
可是时间一晃就是几年!
萧默先生年长,身体需要静养,并且他自己的著述写作也从未停止过。而王贵祥先生更是设计、科研、翻译、写作任务一个接一个,我给他通电话时,他数次都在国外。可见他们作为国内著名学者的繁忙程度。
这本图书的写作起因一方面是因为王贵祥教授对我这个图书选题的建议,另一方面也在于我自身的动力。这主要来自于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对我的要求。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主任程世丹教授是我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时的同学。尽管他的年龄比我小十几岁(我是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那一年建筑系硕士研究生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入校时就33岁了),但刚过20岁的他的才华却远在我之上。在校期间,在我的鼓励之下,他就开始撰写《现代世界百名建筑师作品》。也是在我的推荐之下,当时主持天津两家出版社建筑书籍出版工作的天津大学建筑系的李雄飞教授高兴地发现了程世丹这位新星,井将这本书排入天津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计划,这本书于两年后的1993年出版。这本书在当时国内的当代建筑艺术的研究领域造成了一定影响。即使在现在,我还没有在国内见过另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通过阅读大量的英文版的原著,来独立写作并自己绘制插图完成这样一本大书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