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城市住宅发展报告
基本信息·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9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9787302213888 ·条形码:978730221388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2009年中国城市住宅发展报告 |
 |
|
 |
2009年中国城市住宅发展报告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9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9787302213888
·条形码:978730221388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2009年中国城市住宅发展报告》对2008年中国城市住宅开发建设、配置流通等各领域的实况与动态予以全面的、客观的介绍和分析。全书共分七章,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城市住宅发展的简要回顾;住房存量与居住水平,住宅权属关系,人口和家庭结构与住宅需求;住房金融市场、土地市场、一手房市场、二手房市场以及租赁住房市场;城市化与住宅,大城市住区空间布局,城市交通与住宅,流动人口聚居区;住房政策回顾与解读,保障性住房政策,商品住房政策;住宅规划建设的相关法规与技术规范,住宅规划设计,住宅建造生产,展望与挑战等。
《2009年中国城市住宅发展报告》的主要特点在于:主要以国家统计局、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等政府部门发布的权威统计数据为基础进行科学分析,从实证的角度反映2008年全国城市住宅的发展状况,数据翔实、图表丰富、行文简明、语言朴实,是从事住宅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工作者可参考借鉴的工具书。
《2009年中国城市住宅发展报告》适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经济、住宅经济和住房政策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对住房问题有兴趣的普通公众读者阅读。
编辑推荐 《2009年中国城市住 宅发展报告》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城市住宅的发展
1.1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住宅发展
1.2 改革开放以后的住宅发展
1.3 2008年我国城市住宅发展
第二章 住房状况与需求
2.1 住宅存量与居住水平
2.1.1 住宅存量持续增长
2.1.2 居住水平不断提高
2.2 住宅权属
2.2.1 住房来源以公共和市场化渠道为主
2.2.2 住房产权结构多元化
2.2.3 快速私有化导致住房私有化率不断提高
2.3 人口与住宅需求
2.3.1 人口增长拉动住房需求
2.3.2 流动人口对住房的特殊需求
2.3.3 人口寿命、年龄对住房需求的影响
2.3.4 人均收入、消费支出对住房的影响
2.4 家庭结构与住宅需求
2.4.1 家庭结构小型化
.2.4.2 家庭的住宅需求多元化
第三章 住房市场
3.1 住房金融市场
3.1.1 住房投资增速回落
3.1.2 个人住房贷款增速下降
3.1.3 房地产信托发展迅速
3.1.4 房地产上市公司总资产持续上升
3.2 土地市场
3.2.1 土地使用制度沿革
3.2.2 交易情况呈下降趋势
3.2.3 土地供求不平衡
3.2.4 加强土地管理
3.3 一手房市场
3.3.1 成交量大幅下降
3.3.2 销售价格涨幅回落
3.3.3 空置面积大幅度增加
3.3.4 市场分析
3.4 二手房市场
3.4.1 二手房供应来源及优势
3.4.2 成交量萎缩
3.4.3 成交价格下降
3.4.4 市场现状分析
3.5 租赁住房市场
3.5.1 租赁房供应来源
3.5.2 市场波动较大
3.5.3 市场现状分析
3.5.4 加强市场管理和规范
第四章 住宅与城市
4.1 城市化与住宅
4.1.1 城市化区域差异对住宅需求的影响
4.1.2 住宅产品多元化
4.1.3 人口城乡迁移带来的住宅需求
4.2 大城市住区空间布局
4.2.1 住区空间布局演化及驱动力
4.2.2 住区空间布局特征——郊区化
4.2.3 住区空间布局演化的社会影响
4.3 城市交通与住宅
4.3.1 城市公共交通现状
4.3.2 轨道交通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4.3.3 城市交通状况改善对住宅建设的影响
4.4 流动人口聚居区
4.4.1 空间分布特征
4.4.2 居住基本特征
第五章 住房政策
5.1 政策回顾与解读
5.1.1 我国城镇住房政策的演变
5.1.2 2008年我国城镇住房政策解读
5.2 保障性住房政策
5.2.1 廉租房政策的完善及评价
5.2.2 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发展与转型
5.2.3 限价商品房政策的由来及实施
5.3 2008年商品住房政策盘点
5.3.1 全面禁建小产权房
5.3.2 抑制住房价格攀升
5.3.3 金融政策前紧后松
5.3.4 救市政策相继出台
第六章 住宅与技术
6.1 相关法规与技术规范
6.1.1 物权法·城乡规划法
6.1.2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6.1.3 配置标准
6.1.4 绿色建筑
6.2 住宅规划设计
6.2.1 廉租房指标
6.2.2 商品住房面积标准
6.2.3 灾后重建过渡安置房导则
6.3 住宅建造生产
6.3.1 住宅使用手册
6.3.2 全装修房
第七章 展望与挑战
7.1 住宅建设展望
7.1.1 住宅需求持续增长
7.1.2 住房市场稳定发展
7.1.3 住区布局趋于优化
7.1.4 住宅技术不断更新
7.2 住房政策前瞻
7.2.1 强化政策性住房建设
7.2.2 培育规范住房市场
7.2.3 住房政策地方化
7.2.4 完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
序言 一千两百多年前,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曾发出这样的慨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时至今天,“居者有其屋”对于许多人来说,似乎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住房阀题在已告别温饱阶段、正奔向全面小康的现代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热点乃至焦点话题。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从专家学者到业界精英,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我们在为新中国百业俱兴、日益繁荣而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仍不得不正视一个现象:尽管住房制度改革从1980年开始起步①,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曲折历程,但如何妥善解决广大城镇居民尤其是低收入人群住房困境的政策思路,还处于艰难探索之中。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期致力于居住区规划、住宅设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北京塔院居住小区、台阶式花园住宅、北京菊儿胡同类四合院改造工程(获联合国“人居”金奖)等,都是各个时期卓有影响的代表作。2001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成立了住宅与社区研究所,把住宅研究从实体环境、物质空间的规划设计进一步拓展到住宅经济学、住宅社会学和住房政策等领域,力图从更综合的范畴、更全面的角度审视住宅与人、住宅与经济、住宅与社会、住宅与城市的复杂关系和内在规律。本报告即是近期的研究成果之一。
科学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事实之上。缺乏准确的数据,再高妙的理论、再严谨的论证也只不过是聚沙成塔,不堪一击。作为一个学术机构,我们首先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努力为学术同行们搭建一个比较好的研究平台,即通过广泛搜集国家统计局、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原建设部)等政府机构所公开发布的权威统计数据为基础,进行科学的整理、分析和识别,从中得出能反映全国城市住宅发展最新实况与动态的趋势,供大家在研究中加以参考运用。因此,我们尽量不以既有的学术观点影响对数据的处理,力求公允地介绍事实、阐述现象,不渗透个人的褒贬评价,目的就是希望它能成为同行们值得借鉴的工具书之一。本报告今后将按年度编写和出版。报告内容除了反映前一年全国城市住宅发展的概貌之外,将根据具体情况,突出一两个专题,以便形成特色。
本报告是一次投石问路的尝试,也是一个抛砖引玉的举动。若能有更多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加入住宅研究中,为中国人民早日得圆安居之梦鼓与呼,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和激励。恳请各界人士对本报告提出宝贵的批评建议。
文摘 插图: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使用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形成了旧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主要特征,即:行政划拨、无偿使用、无限期使用和不准转让。其实质是土地资源的计划配置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
2.改革开放后的土地使用制度沿革
1)收取土地使用费
1979年颁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首开国有土地有偿使用之先河,以法律的形式首次打破大陆延续了将近30年的国有土地无偿使用制度。该法规定:“中国合营者的投资可包括为合营企业经营期间提供的场地使用权,如果场地使用权未作为中国合营者投的一部分,合营企业应向中国政府缴纳使用费。”
2)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
1987年深圳在大陆率先试行土地使用有偿出让,出让了一块5000多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限期50年,揭开了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序幕。当年12月深圳市又用公开拍卖的形式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1987年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市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办法》,用地方法规的形式确保土地有偿转让的规范化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