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307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9月 ·ISBN:7040154730 ·条形码:978704015473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数据库系统简明教程 |
 |
|
 |
数据库系统简明教程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307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9月
·ISBN:7040154730
·条形码:978704015473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高等学校教材
内容简介 《数据库系统简明教程》系统地阐述了数据库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数据库系统简明教程》是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的简明版。应广大读者和广大教师的要求,对《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从深度和广度上做了删减,从面向应用的角度对内容进行了调整,以适应更加广泛的学校和读者的学习需要和教学要求。
全书分为四篇共十五章。基础篇包括绪论、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四章;系统篇包括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完整性、数据库恢复技术和并发控制四章;设计篇包括数据库设计概述、概念模型与ER方法、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数据库设计步骤四章;应用篇包括嵌入式 SQL、PL/SQL与存储过程、开放数据库互连(ODBC)三章。
《数据库系统简明教程》可以作为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等相关专业数据库课程教材。也可供从事数据库系统教学、研究和应用的广大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王珊,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委会主任,教育部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
自1981年以来一直从事数据库方向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1984-1986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工作,设计和开发可扩展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XDB。回国后主持和承担了“七五”、“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63高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等30多项;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数据库方面著作20多部,主持研制和开发了多个具有自主版权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子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曾获得国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编辑推荐 《数据库系统简明教程》是由王珊所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目录 基础篇
第一章 绪论
1.1 数据库系统概述
1.1.1 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
1.1.2 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1.1.3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1.2 数据库系统结构
1.2.1 数据库系统模式的概念
1.2.2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1.2.3 数据库的二级映像功能与数据独立性
1.3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1.4 小结
习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数据模型
2.1 两大类数据模型
2.2 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
2.2.1 数据结构
2.2.2 数据操作
2.2.3 完整性约束
2.3 主要的逻辑数据模型
2.4 层次模型
2.4.1 层次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
2.4.2 层次模型的数据操纵与完整性约束
2.4.3 层次模型的优缺点
2.5 网状模型
2.5.1 网状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
2.5.2 网状数据模型的操纵与完整性约束
2.5.3 网状数据模型的优缺点
2.6 关系模型
2,6.1 关系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
2.6.2 关系数据模型的操纵与完整性约束
2.6.3 关系数据模型的优缺点
2.7 小结
习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关系数据库
3.1 关系数据结构及形式化定义
3.1.1 关系
3.1.2 关系模式
3.1.3 关系数据库
3.2 关系操作
3.2.1 基本的关系操作
3.2.2 关系数据语言的分类
3.3 关系的完整性
3.3.1 关系的三类完整性约束
3.3.2 实体完整性
3.3.3 参照完整性
3.3.4 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3.4 关系代数
3.4.1 传统的集合运算
3.4.2 专门的关系运算
3.5 小结
习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
4.1 SQL概述
4.1.1 SQL的产生与发展
4.1.2 SQL语言的基本概念
4.1.3 SQL的组成
4.1.4 SQL的特点
4.2 学生-课程数据库
4.3 数据定义
4.3.1 模式的定义和删除
4.3.2 基本表的定义、删除与修改
4.3.3 索引的建立与删除
4.4 数据查询
4.4.1 单表查询
4.4.2 连接查询
4.4.3 嵌套查询
4.4.4 集合查询
4.4.5 SELECT语句的一般格式
4.5 数据更新
4.5.1 插入数据
4.5.2 修改数据
4.5.3 删除数据
4.6 视图
4.6.1 定义视图
4.6.2 查询视图
4.6.3 更新视图
4.6.4 视图的作用
4.7 小结
习题
本章参考文献
系统篇
第五章 数据库安全性
5.1 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概述
5.2 数据库安全性控制
5.2.1 用户标识与鉴别
5.2.2 存取控制
5.3 数据库存取控制方法
5.3.1 用户权限
5.3.2 授权与回收
5.4 数据库角色
5.5 视图机制
5.6 审计
5.7 小结
习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数据库完整性
6.1 实体完整性
6.1.1 实体完整性定义
6.1.2 实体完整性检查和违约处理
6.2 参照完整性
6.2.1 参照完整性定义
6.2.2 参照完整性检查和违约处理
6.3 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6.3.1 属性上的约束条件的定义
6.3.2 属性上的约束条件检查和违约处理
6.3.3 元组上的约束条件的定义
6.3.4 元组上的约束条件检查和违约处理
6.4 完整性约束命名子句
6.5 域中的完整性限制
6.6 小结
习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七章 数据库恢复技术
7.1 事务的基本概念
7.1.1 事务
7.1.2 实例
7.1.3 事务的特性
7.2 数据库恢复概述
7.3 故障的种类
7.3.1 事务内部的故障
7.3.2 系统故障
7.3.3 介质故障
7.3.4 计算机病毒
7.4 恢复的实现技术
7.4 ,1数据转储
7.4.2 登记日志文件(Logging)
7.5 恢复策略
7.5.1 事务故障的恢复
7.5.2 系统故障的恢复
7.5.3 介质故障的恢复
7.6 小结
习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八章 并发控制
8.1 并发控制概述
8.2 封锁
8.3 封锁协议
8.4 活锁和死锁
8.4.1 活锁
8.4.2 死锁
8.5 并发调度的可串行性
8.6 两段锁协议
8.7 封锁的粒度
8.8 小结
习题
本章参考文献
设计篇
第九章 数据库设计概述
9.1 数据库设计的特点
9.1.1 数据库建设的基本规律
9.1.2 结构(数据)设计和行为(处理)设计
9.2 数据库设计方法
9.3 数据库的生命周期
9.4 数据库设计步骤
9.5 数据库设计过程中的各级模式
9.6 小结
习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十章 概念模型与E—R方法
10.1 概念模型
10.2 概念模型的主要概念
10.3 实体型之间的联系
10.3.1 两个实体型之间的联系
10.3.2 两个以上的实体型之间的联系
10.4 实体一联系方法
10.4.1 E.R图的表示方法
10.4.2 一个实例
10.4.3 实体与属性的划分
10.5 小结
习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
11.1 数据依赖对关系模式的影响
11.2 函数依赖
11.2.1 函数依赖
11.2.2 码
11.3 范式
11.3.1 第一范式(1NF)
11.3.2 第二范式(2NF)
11.3.3 第三范式(3NF)
11.3.4 BC范式(BCNF)
11.4 多值依赖与第四范式(4NF)
11.4.1 多值依赖
11.4.2 第四范式(4NF)
11.5 关系模式的规范化
11.6 数据依赖的公理系统
11.7 小结
习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数据库设计步骤
12.1 需求分析
12.1.1 需求分析的任务和过程
12.1.2 数据流图
12.1.3 数据字典
12.1.4 需求分析注意点
12.2 概念结构设计
12.2.1 概念结构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12.2.2 局部视图设计
12.2.3 视图集成
12.3 逻辑结构设计
12.3.1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
12.3.2 数据模型的优化
12.3.3 设计用户子模式
12.4 数据库的物理设计
12.4.1 数据库物理设计的内容
12.4.2 关系存取方法选择
12.4.3 确定数据库的存储结构
12.4.4 评价物理结构
12.5 数据库的实施
12.5.1 数据的载入和应用程序的调试
12.5.2 数据库的试运行
12.6 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
12.7 小结
习题
本章参考文献
应用篇
第十三章 嵌入式SQL
13.1 嵌入式SQL的一般形式
13.2 嵌入式SQL语句与主语言之间的通信
13.2.1 SQL通信区
13.2.2 主变量
13.2.3 游标
13.2.4 程序实例
13.3 不用游标的SQL语句
13.3.1 说明性语句
13.3.2 数据定义语句
13.3.3 数据控制语句
13.3.4 查询结果为单记录的SELECT语句
13.3.5 非CURRENT形式的UPDATE语句
13.3.6 非CURRENT形式的DELETE语句
13.3.7 INSERT语句
13.4 使用游标的SQL语句
13.4.1 查询结果为多条记录的SELECT语句
13.4.2 CURRENT形式的UPDATE语句和DELETE语句
13.5 动态SQL简介
13.6 小结
习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PL/SQL与存储过程
14.1 概述
14.2 PL/SQL的块结构
14.3 变量与常量的定义
14.4 控制结构
14.4.1 条件控制语句
14.4.2 循环控制语句
14.5 异常处理
14.6 存储过程
14.6.1 存储过程的优点
14.6.2 存储过程的用户接口
14.7 游标
14.8 小结
习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开放数据库互连(ODBC)
15.1 数据库互连概述
15.2 ODBC的工作原理概述
15.3 使用ODBC的系统结构
15.3.1 应用程序
15.3.2 驱动程序管理器
15.3.3 数据库驱动程序
15.3.4 ODBC数据源管理
15.4 ODBCAPI基础
15.4.1 函数概述
15.4.2 句柄及其属性
15.4.3 数据类型
15.5 ODBC的工作流程
15.5.1 配置数据源
15.5.2 初始化环境
15.5.3 建立连接
15.5.4 分配语句句柄
15.5.5 执行SQL语句
15.5.6 结果集处理
15.5.7 中止
15.6 小结
习题
本章参考文献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
序言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也是应用最广的技术之一。数据库管理系统(简称DBMS)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数据库系统已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与应用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
本书系统地阐述数据库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
本书是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的简明版。《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一版1983年出版(1987年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第二版1991年出版,第三版2000年出版(2002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本书是应广大读者和广大教师的要求而撰写的,他们希望对《数据库系统概论》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删减和调整,以适应更加广泛的学校和读者的学习需要和教学要求。
为此,我对《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从深度和广度上做了删减,从面向应用的角度对内容进行了调整。但是原书的基本宗旨和风格不变,保持讲述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为主的特点。
本简明教程与《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主要的不同是:
1.适当删减了内容,删除了第三版第十一章到十五章高级教程部分,也删除了第三版第一到第十章中带*的部分。同时还适当减少了第三版某些章节的知识点。例如删除了关系数据库中的关系演算、数据库恢复技术中的检查点概念、并发控制中的意向锁概念、数据库安全性中强制存取控制方法和统计数据库的安全性等知识点。
2.对每个知识点力图讲深讲透,深入浅出。通过增加实例、增加图示和表格等形式来辅助讲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使读者更容易理解疑难的概念和知识点,能更好地掌握基本的知识。
3.从面向应用的角度对内容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应用篇,使读者能够了解和掌握在应用系统中存取数据库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以提高读者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
4.适当增加了一些习题,包括填空题和选择题。
5.为了保持内容的先进性,我们也适当增加了一些新的基本的知识。例如,创建模式语句、数据库角色等。
文摘 插图:

2.4.2 层次模型的数据操纵与完整性约束
层次模型的数据操纵主要有查询、插入、删除和更新。进行插入、删除、更新操作时要满足层次模型的完整性约束条件。
进行插入操作时,如果没有相应的双亲记录值就不能插入它的子女记录值。例如在图2.2所示的层次数据库中,若新调入一名教师,但尚未分配到某个教研室,这时就不能将薪教员插入到数据库中。
进行删除操作时,如果删除双亲记录值,则相应的子女结点值也被同时删除。例如在图2.4所示的层次数据库中,若删除网络教研室,则该教研室所有老师的数据将全部丢失。
2.4.3 层次模型的优缺点
层次模型的优点主要有:
(1)层次数据模型数据结构比较简单清晰。
(2)因为层次模型中记录之间的联系用有向边表示,这种联系在DBMs中常常用指针来实现。因此这种联系也就是记录之间的存取路径。当要存取某个结点的记录值,DBMS就沿着这一条路径很快找到该记录值,所以,层次数据库的查询效率高。
层次模型的缺点或者不足主要有:
(1)现实世界中很多联系不是层次性的,如结点之间具有多对多联系、一个结点具有爹个双亲等。而层次模型只能表示一对多的联系,对于多对多联系,必须对基本的层次模型进行扩充才能表示这类联系。例如,IMS只能通过引入冗余数据(易产生不一致性)或创建非自然的数据组织(引入虚拟结点)来解决这个问题。
(2)查询子女结点必须通过双亲结点。
(3)插入、删除和更新操作的限制比较多,如2.4.2中介绍的完整性约束条件。因为要满足层次模型的约束条件,因此应用程序的编写比较复杂。
可见,用层次模型对具有一对多的层次联系的部门进行描述非常自然、直观,容易理解这是层次数据库的突出优点,但是层次模型也有许多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