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页码:57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560091121/9787560091129 ·条形码:9787560091129 ·版本:第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牛津西方艺术史 |
 |
|
 |
牛津西方艺术史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页码:57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560091121/9787560091129
·条形码:9787560091129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The Oxford History of Western Art
内容简介 《牛津西方艺术史》凝聚了全球50多位顶级专家的心血,全面总结了露方艺术的发展历程,并且以独到的视角阐述和解读了西方丰富的艺术作品,其中涵盖了从绘画到摄影、从雕塑到室内设计等各种艺术种类与形式。书中配有700多幅精美的艺术作品图片,可称为出版史上集粹插图最多的艺术史单卷巨著。《牛津西方艺术史》不仅适用于艺术专业人士,还可以令其他读者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赋彩长才,愉悦身心。
《牛津西方艺术史》是一次对西方世界2700年来视觉文化发展历程的权威而富有新意的回顾。《牛津西方艺术史》由50多位世界顶级艺术史专家合作编写,涉及艺术的方方面面,从绘画到摄影,从雕塑到室内装饰,并对从古希腊到后现代主义的西方艺术进行了全新的梳理和观照。
《牛津西方艺术史》是艺术和建筑学专业学生以及广大艺术爱好者理想的入门读物。
作者简介 马丁·坎普,英国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艺术史系名誉教授。著作包括《图像的背后: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艺术与寻证》(1997)、《奇妙的人体:从达·芬奇至今的人体艺术与科学》(2000)、《视觉形象:艺术与科学的“自然”之书》(2000)、《列昂纳多·达·芬奇》(2004)、《西方艺术和科学中的人与动物》(2007)、《看得见的·看不见的》(2009)等。
译者简介:
余君珉,钟爱一切精致美丽的东西,春天的落蕊、淡雅的槐香和落雨的声音,一滴清新冷冽的触摸。喜欢看文字里隐射的性灵,也学会欣赏绘画背后的灵魂,更乐意倾听音乐中每个音符的跳跃,只因为想寻找相似的灵魂。认为人生的境界应该犹如“猛虎在细嗅蔷薇”,张弛有致,动静皆宜。
译作包括V.S.奈保尔的《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名列译林出版社年度十大畅销书之首),彼得·阿克罗伊德的《霍克斯默》,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霍桑的《红字》及文学评论,以及华兹华斯的《水仙》等。曾为奥林匹克游泳冠军小加利·霍尔以及美国体操冠军佳娜·碧哲等人翻译个人小传。曾多次在英语翻译大赛中获奖,并在《中国日报》、《21世纪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上以双语发表文章。在美国就读大众传媒系,此后被埃默里商学院(全美前20名商学院之一)录取,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现定居于北美。
媒体推荐 “这是一部将永远改变艺术史面貌的作品,一部成功编写的煌煌巨制。”
——《泰晤士报》
编辑推荐 《牛津西方艺术史》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专家顾问小组
撰稿作者简介
前言
引言
1 艺术的基石古希腊和古罗马(约公元前600年~400年)
希腊雕塑
古希腊绘画艺术
希腊之外的希腊艺术
罗马雕塑
罗马绘画及马赛克艺术
理论与批评
古代典范:从奥古斯都到墨索里尼
2 宗教和国家欧洲视觉艺术的确立(410年~1527年)
早期的基督教艺术
泥金彩绘手抄本
持续至约1200年的神圣艺术
至约1300年的纪念雕塑
彩色玻璃镶嵌画
中世纪的绘画
祭坛装饰
神圣艺术约1200~1527年
纪念性雕塑约1300年~1527年
新绘画:意大利和北欧
各国的家居艺术
版画艺术
3 各国的艺术欧洲的形象艺术体系(1527年~1770年)
国际艺术风格1527年~约1600年
空间的形式1527年~约1600年
空间的形式约1600年~约1700年
圆雕约1600年~约1700年
肖像画:意大利和法兰西
绘画:西班牙
绘画:荷兰和佛兰德斯
英国绘画
版画
室内装饰
空间的形式约1700年~1770年
艺术学院、艺术理论和评论
艺术的国际散播
4 革命大纪元(1770年~1914年)
绘画和公众
雕塑和公众
版画
摄影
设计和产业
艺术史的兴起
艺术评论和美学理想
艺术博物馆和美术馆
5 现代主义及其后(1914年~2000年)
国际艺术风格
另类艺术媒体
摄影
其他艺术中心:苏联
其他艺术中心:拉丁美洲
其他艺术中心:印度
其他艺术中心:非洲黑人艺术和加勒比黑人艺术
其他艺术中心: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后现代主义
艺术史
艺术评论家和艺术评论
艺术博物馆和美术馆
作者后记
年表
词汇表
索引表
译者后记 八十八夜
……
序言 编纂集体创作的作品是一项复杂浩大的工程,因此任何一位承担这样工作的编者都势必需要各方的协助和努力,而短短的前言自然难以表示我对所有作出贡献之人的感谢。但是尺素寸心,首先我要对本书约50位撰稿人表示谢意,正是他们的努力才使得本书顺利完成。他们以高度坚韧自制的态度欣然接受了本书非比寻常且看似杂乱的编辑方式。由于本书以图片见长,这些作者发挥创造性,用尽办法来使文字配合书中的图片分布。尤其是,没有一位作者可以在想要的空间内随心所欲地发挥,但是他们依然毫无怨言。作为这些作者中的一员,我也难免要绞尽脑汁,才能把几百年的艺术创作中的精华提取出来浓缩在一两页当中。
此外,这部著作的专家顾问们当然功不可没:他们不但仔细审查了复杂的初稿,确定了本书的结构,还亲自联系每一位潜在作者。他们还有选择性地评审了最后的定稿,始终如一地支持这本著作直至完成,并提出中肯的意见,尤其是在作为主编的我因为理解片面而导致各种不同误解的时候。倘若没有这些专家,也就没有本书诸多的精华。当然,金无足赤,本书的任何不足之处完全是作为主编的我的过失。
五年前,当牛津大学出版社的麦克·考克斯与我共同商讨是否需要创作一本带插画的艺术史作为杰出“插图历史丛书”中的一卷时,麦克率先提出了创作本书的理念。“插图历史丛书”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让不同时代的读者和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题材。“带插图的西方艺术史”听来颇有些自相矛盾,因为我无法想象一本没有插图的艺术史——虽然我不得不说有些类型的艺术史因为疏于对插图的分析评论,被称为“没有插图的艺术史”可能更为合适。不管怎样,随着此书项目的开展和完善,本书已经超越了“带插图的艺术史”这一范畴,而是充分利用插图的想象空间,使其成为激发灵感的源泉。而本书最后的规划设计已经和起初的概念相当不同,这一点得益于麦克-考克斯和设计师提供的咨询建议。这本艺术史很可能是出版史上集萃最多插图的艺术史单卷巨著。为此,我深切地感谢牛津大学出版社所有对这本书寄予厚意的人,正是他们的努力才使得这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在编纂此书的同时,我刚好成为牛津大学的教授。即使我忍痛割合了一些自己期望参与的其他项目,也仍不可避免地日渐缠身于诸多公务。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斯图尔特·麦克里德挺身而出,义不容辞地为此书奔忙。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他出众的能力和无私的投入成功扭转了我所带来的不利局面。他担任本书的执行主编,并与各位作者协商洽谈。他的不懈与坚定,机智与敏捷以及持久的耐心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我亲自见证了他的这些杰出品质。斯图尔特从未懈怠半分,他亲自审阅了每一篇稿件,并以无与伦比的职业精神和敏锐的洞察力提出编辑意见。更重要的是,他不辞辛劳地将各个部分组成一个整体,将文字和图片巧妙地安排在有限的空间里。本书精彩的图片展示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的设计技巧。
另外,我还要感谢罗赞娜·皮尔斯,还有桑德拉·阿瑟松和索菲-哈特利的支持。他们不论距离远近,购买速度快慢,购买难度大小,克服种种困难,四处搜集并购买了书中的插图。本书的最初设计出自保罗·罗纳之手,而尼克·克拉克则竭尽全力使得全书的视觉风格趋于一致。本书由卡罗尔·亚历山大负责出版质量。而在我这边的“阵营”之中,我的文学代理人卡罗琳·道尼更是在我需要的时候不遗余力地伸出援手,还有一些亲朋好友耐心地陪伴我度过最令人抓狂的时期。我要感谢艺术史系的希拉·巴拉德竭尽所能令我的职业事务井然有序。最后还要无比感谢马瑞娜·沃里斯,她时常在关键时刻扭转几乎失控的局面。
文摘 插图:


虽然古代的地中海地区并不仅仅存在希腊和罗马,但是这两个古老的文明为后来的西方文明提供了主要的文学以及艺术源泉,而且无论多寡和褒贬,屡屡被后来的西方文明提及引用。
一般艺术史历来都讲述古代艺术如何逐渐摒弃埃及绘画和雕塑的等级分明的原则,再逐渐以自然写实的手法来描绘人体的过程——这种模式虽然不免太过理想化,却仍然不失明确地描述了那些流传下来的大型绘画艺术作品的主要风格趋势。但是,这种单一的对风格演变的描述,无法正确地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背景下以及为了迎合不同的公众,而对绘画创作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要求而衍生的艺术形式和内容。而且如果把这一切都看成不可避免,并预先认定每一幅作品都应当被看作是这种毋庸置疑的风格演变的组成部分——这种观点也是不可取的。甚者,这种单一的描述方法也并不适用于罗马艺术独有的且千变万化的特性。因为罗马艺术虽然完全模仿古希腊的模型,但是却根据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宗教以及民间等不同背景,赋予了绘画或者雕像不同的功能。
抚今追昔,正是古代艺术那种“理想的”或者“古典的”性质才吸引了人们对它的推崇。但是,若是根据不同时期对“(艺术的)逼真”的不同诠释来看,在后世人看来充满理想化的艺术在当时可能超常的“逼真写实”。尽管如此,那些大理石雕刻或者青铜雕刻的人体塑像无论大小(真人大小或者更大的尺寸),都在很大程度上致力于塑造美丽、高贵、力量和健美等令人向往的身体素质,这一点在男性人体雕塑上尤为明显。虽然没有确实的证据显示古希腊罗马的男人比当今社会的男人更具有同性相爱的倾向,但是这种男人崇尚男性之美所带来的欣悦,恰恰在古希腊罗马的艺术中得以更广泛自由地表达。而后来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创作的雕像或画像则对这种崇拜没有这么宽容。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人体雕塑是这段时期的主要艺术成就,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考虑其它一些范围更广博的艺术雕刻作品。然而,这些雕刻大多已经失传,即使有流传下来的作品,也并不像人体雕刻那样引人注目。希腊绘画涉及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包括叙事画、寓言画和风景画,但是对于希腊绘画取得的成就,后人只能从文献记载和出土的仿效希腊绘画的罗马绘画作品中管中窥豹。古希腊的瓶画设计艺术虽然也为我们了解古希腊绘画艺术的成就提供了特殊的渠道
……
后记 两个月前,《牛津西方艺术史》的翻译和润色终于告罄,我也觉得长舒了一口气。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将又厚又重的原书拆分,所以如今一本厚厚的艺术史已经完全散架。出版社催促我写译后记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是我却始终没有找到灵感。虽然骨子里是一个怀念悠远文化底蕴的人,但是因为生活在一个讲究实用和快速的异国,随着工作越来越繁忙,我的时间已经没有多少是浸染在文字和艺术之中的了。但是,每每让我从工作的繁忙和烦扰中静下心来的,除了美丽的象形文字,还有艺术。
艺术对于我,并不陌生。从儿时的涂鸦开始,我就对色彩、构图以及形体有一种异于常人的敏感。但是与其说我喜爱艺术,莫如说我喜欢艺术带给我的移情之美。绘画艺术中我曾经独独偏爱印象派,也许正是印象派隐约给人一种水光玲珑,光影变幻的感觉。即便是以浓郁的色彩着称的凡·高的作品,也是在真实地描绘自然物体的同时,表达出不同的情感,而正是这情感,赋予了绘画艺术各种不同的风格和个性。正如席兹所说:“(印象派)对于水中之倒影的描绘,是以瞬间感受所得的世界取代一种由记忆的片断所组成的世界的手段,在倒影里,寻常生活中的事物都能转换成一个纯粹视觉世界中的抽象因子。”达·芬奇曾经将雕塑列于绘画之后,因为绘画更美观,更富于想象,也更便于理解。最重要的是绘画讲究透视构图,色彩丰富,还需要有光影和氛围,而雕塑则无法表现物体的透明和光泽,或者清澈水底五彩缤纷的石子。但是,雕塑,特别是白色大理石雕带给我的美感,却并不亚于绘画:那些流动的线条,光滑润泽的肌肤,纤毫毕现的发丝,微妙的瞬间即逝的表情,岂止是仅仅用雕刻刀就能塑造的灵魂?
去年春天到欧洲旅行的时候,我特别去了阿姆斯特丹的凡·高博物馆和艺术之都巴黎。这或者并不是一次艺术的朝圣之旅,但是却让我重温了曾经热爱的那个“视界”。我曾经无数次看过凡·高的各种作品,但是在看到真迹的时候,还是感觉无比的震撼:凡·高笔下那些神情愁苦的农民,在厚积的油彩中显现的模糊的轮廓,还有他举世闻名的《向日葵》。凡‘高曾经说,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或者调和的明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不同色调的蓝色底面上,从最淡的委内罗斯蓝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可是,我最喜爱的凡.高作品,并不是他这些明亮而生动的向日葵,却是他笔下的《杏花》。我仍然记得站在这幅幽静淡雅的绘画前,仿佛嗅到月夜下杏花的清新气息,更让我想起前尘隔海的古中国。而在巴黎的卢浮宫,不知道是不是满目皆是的绘画昏花了我的眼睛,我眼中的青铜雕塑闪着淡淡的幽光,而洁白的大理石雕则肌肤饱满润泽,仿佛可以看到肌肤下面微微流淌的气脉。
我是这样倾心地爱着艺术,又总是在不经心的刹那,与其心灵相通。我并非只喜欢一位画家的画,或者说只偏爱某个雕塑家的作品。艺术对于我,只以美感存在,创作者的尊卑和盛名与否并不影响我的心情和判断。甚至,很多艺术家往往以其睿智的生活态度令我对他们的作品情有独钟。譬如,在苦痛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米开朗基罗,他曾经说,人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完善自己,而在临死前更应在精神上达到完美的境界。所以,我热爱他的《大卫》——引而不发的坚忍和健美修长的体魄。我也喜欢伦勃朗,他无与伦比的用光和阴影,他对妻子的热爱和赞美:“当你爱上一个女人,并娶了她,你就拥有了所有的女人:把头靠在她的胸前,可以感觉她母性的光辉;轻轻脱掉她的衣衫,她是贞洁的少女;给她披上一件紫袍,她就成为高贵的皇后。”还有,那随性而豁达的雷诺阿,他比拟自己如同漂流在人生长河中的软木塞,随波逐流,但是却并不影响他在潦倒之时仍然画下娇艳欲滴的花朵和花朵一样娇艳的女子和孩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