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161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5月 ·ISBN:9787030170911 ·条形码:978703017091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Web数据的管理和交换 |
 |
|
 |
Web数据的管理和交换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161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5月
·ISBN:9787030170911
·条形码:978703017091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数据库应用系列教材
·图书品牌:科瀚伟业
内容简介 《Web数据的管理和交换》是《数据库应用系列教材》之一,《Web数据的管理和交换》全面、系统地阐述Web数据的存储、管理和交换。《Web数据的管理和交换》共分7章。第1至3章是《Web数据的管理和交换》的基础部分,除了介绍Web的概况以及Web应用软件的体系结构和运行环境外,还阐述了存储器网络、数据库并行处理、Grid和XML语言等支撑技术。第4至7章阐述Web数据管理和交换的具体技术。其中包括:Web文档的搜索与检索技术、Web环境中的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对XML的支持、对象数据和构件在Web中的应用和Web服务等。
《Web数据的管理和交换》取材新颖、系统性强、文笔精练、可读性好。书中着重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基本概念的阐述。为方便读者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书中每章后面均附有习题。
《Web数据的管理和交换》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补充教材,也可供从事这一领域工作的科技人员阅读参考。
编辑推荐 《Web数据的管理和交换》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1章 引论
1.1 因特网及其应用
1.2 Web初瞥
1.2.1 超文本文档结构
1.2.2 统一资源定位标识符
1.2.3 超文本置标语言
1.2.4 超文本传送协议
1.2.5 浏览器
1.3 XML语言的特点及其对web的影响
1.4 应用系统的体系结构
1.4.1 客户/服务器系统和对等系统
1.4.2 同步请求和异步请求
1.4.3 紧耦合系统和松耦合系统
1.5 web应用系统的运行环境
1.6 本书的范围和组织
习题
第2章 支撑技术
2.1 Web应用对数据管理的要求
2.2 存储器网络
2.2.1 概论
2.2.2 SAN的硬件组成
2.2.3 SAN的软件
2.2.4 SAN的优点及发展中的问题
2.3 数据库的并行处理
2.3.1 发展及问题
2.3.2 并行化粒度
2.3.3 事务内的并行性
2.3.4 并行数据库体系结构的回顾
2.3.5 并行数据库体系结构的新发展
2.4 Grid计算
2.4.1 引论
2.4.2 Grid的特点和IT资源的分类
2.4.3 基础设施Grid
2.4.4 应用软件Grid
2.4.5 信息Grid
2.4.6 Oracle公司在Grid方面的工作
习题
第3章 XML概要
3.1 引言
3.2 XML文档
3.3 XML文档类型定义
3.4 XML几模式
3.5 XML的API
3.6 XML查询语言
3.6.1 XPath
3.6.2 XSLT
3.6.3 XQuery习题
第4章 文档型数据的搜索和检索
4.1 发展概况
4.2 Web搜索引擎的体系结构
4.3 PageRank算法
4.4 爬行器的运行
4.5 Web索引
4.6 检索技术
4.7 结束语
习题
第5章 Web环境中的数据库系统.
5.1 概论
5.2 ODBC
5.2.1 ODBC的由来和发展
5.2.2 基本原理和方法
5.2.3 SQL/CLI简介
5.2.4 与嵌入式SQL的比较
5.3 JDBC
5.4 XML数据的管理
5.4.1 引言
5.4.2 SQI/XML
5.4.3 XML数据与其他类型数据的集成
习题
第6章 对象数据和构件
6.1 引言
6.2 COM/DCOM/COM+
612.1 COM/DCOM/COM+的由来和发展
6.2.2 COM简介
6.2.3 DCOM简介
6.3 CORBA
6.3.1 CORBA的设计思想和发展
6.3.2 CORBA的基本概念
6.3.3 CORBA的系统结构
6.4 JavaBeans
习题
第7章 Web服务
7.1 Web服务引论
7.1.1 发展的技术背景及特点
7.1.2 体系结构和组成
7.1.3 现状和展望
7.2 SOAP
7.2.1 SOAP的由来和传送方式
7.2.2 SOAP的组成和语法
7.2.3 SOAP中的报错
7.2.4 SOAP中数据类型的表示
7.3 WSDL
7.3.1 WSDL导引
7.3.2 WSDL文档
7.3.3 WSDL举例
7.3.4 Web服务的引用
7.4 UDDI
7.4.1 Web服务的发布和发现
7.4.2 UDDI的数据模型
7.4.3 UDDI的应用程序接口
7.5 Web服务的安全
7.5.1 Web服务安全技术引论
7.5.2 计算机基本安全技术简介
7.5.3 XML的安全措施
7.5.4 SAML简介
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
序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飞跃发展,在校学生人数突飞猛进,与此同时,高校教育改革逐渐冲破旧的计划经济模式,新的模式也正在建立。在这种形势下,旧的教材体系已不能适应新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新的教材体系。基于此种情况,我们以计算机相关专业中的数据库系统教材为依托,组织了一套适应不同需求、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数据库系列教材,其组织依据是:
1.在高等学校中随着老校的调整与改革,新校的不断涌现,过去计划经济的一刀切模式已逐渐改变,各校在培养目标、人才市场定位方面已出现多种模式(如研究型、应用型、开发型等),因此需要有多种不同数据库系统教材以适应不同模式的需求,而现有教材大多只能适应少数模式的需求。
2.近年来计算机应用飞速发展,计算机与其他专业的交叉应用发展很快,如文科中的数量经济、信息管理、电子商务、财政金融等专业,理工科中的机械、建筑、城市规划、遥感遥测等都急需开设计算机及数据库等相应课程,也需相应的教材,而此方面的合适教材目前较为少见。
3.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数据库课程自身也需进行改革,它除了需要有主课程外,还需要有若干门配套的辅助性课程与教材,如数据库分析与设计、W_eb数据库、数据库应用等课程,以及数据库实验课、实习课以及习题集等配套教材。此外,还需配合使用现代化手段如电子教案及课件等相关音像制品。所有这些教材都需构成一个以数据库主课程为核心的有机组合的系列教材,而此方面的组合教材正是目前所缺少的。
4.数据库技术本身发展很快,而教材编写相对滞后,同时国内数据库教材又受国外教材影响较大,因此适合国情的本土化教材的建设尤为重要,因此,能编写出既适应目前技术发展水平,又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数据库教材是当前之急需。
5.本系列教材能适应不同模式、不同层次、不同系科(计算机及非计算机专业)的需求,它除追求基本原理的正确性外着重在它的应用性。由于数据库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希望学生在学了此课程后能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
本系列教材正是为适应上面所述的需要而编写的,目前它以计算机及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为主,并将逐渐扩充到研究生及大专层次。本系列教材采取开放性组织方式,今后将根据学科发展陆续组织出版数据库领域的优秀图书。
本系列教材的编写人员涉及各个不同层次与专业,有大量实际经验与理论水平,相信这套教材的问世能对数据库教学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文摘 插图:

基础设施Grid是最早兴起的一种Grid。进入20世纪90年代,电子商务(E-business)和电子科技(E-science)相继登场,而且迅速全球化。两者都遇到电力系统中类似的问题,就是系统的负载很不均衡,甚至很难预测。如果每个单位都按照最大可能的峰值负载配备基础设施,则设备平均利用率太低,非常浪费。于是就借鉴电力系统解决此问题的办法:一是将孤立的用户连网,统一调剂余缺;二是在网中配置备用设备储备库,统一调配,以应付峰值负载。Grid一词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起初曾考虑利用系统中利用率低的基础设施,例如大量的台式计算机,一般利用率很低,似有很大的可利用潜力。有些单位,例如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开发过这样的试验系统,名叫Seti@home。虽然在技术上可以使用那些加电而闲置的计算机,但是很难利用其收集到的资源。因为无集中管理,一旦计算机所有者要自用,可能会随时撤销外来的进程,而且利用多台微型计算机并行处理,原本串行运行的程序需并行化,这是个很恼人的问题。现在已经没有人再做这种尝试了。现在用得比较成功的基础设施Grid有两种:一是BladeFarm。如前所述,Blade是仅含有CPU和内存的一块插件板,目前的产品多配Linux操作系统,价格便宜,可靠性和其他性能好:且有公开标准,便于与其他平台配合。随着系统任务及负载的改变,能及时满足计算资源的需要,应用越来越广。二是通过SAN共享存储设备,其中可留一定数量备用存储设备,作为共享资源,由系统调配,既可提高可用性,又可解决缩放性问题。由于Grid是从基础设施开始的,人们对这种Grid既熟悉,又容易理解。由于先入为主,Grid的一些概念不免要受此类Grid的影响,例如前述的储备库、资源供应等概念有很深的硬件烙印。
2.4.4应用软件Grid
应用软件以往常常是针对某个应用,甚至是某个用户的需要开发的。这种应用软件称为整块应用软件(Monolithic Applications),既不可能共享,也很难修改。显然,欲将Grid用于应用软件,首先必须改变应用软件的体系结构。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与Grid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完全一致。SOA是以服务作为构成应用软件的独立单位。每个服务有确定的服务功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由任何平台调用和执行。若干有关的服务协调地合作,可以完成一个应用软件系统的功能。以服务代替软件及其接口体现了应用软件构成单位的虚拟化。服务不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