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期中考试,新课暂停,领着我班的孩子们投入到了紧张而有序的复习。
已经六年级了,从学生到老师,对待考试谁也不敢掉以轻心。家长也是如临大敌,唯恐自己的孩子不好好复习在考试中失利,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逢考必胜,最后踏入重点中学的大门。于是回顾课文、温习字词、强调重难点、做习题一个也不能少。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新知识的吸引力,复习课上,面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貌似不太高。(哎,为师何尝不想和你们一起继续学习新知识呢?)可是孔子他老人家说得好:温故而知新。如果只是头也不回地学习新知而不去温习旧知识,就会像蜻蜓点水,留不下什么痕迹。道理同学们都懂,可几节复习课下来,虽然大家们也能认认真真听讲,但感觉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作为老师的我当然要想点“招儿”调动一下这帮孩子的积极性,让我们的复习课堂也能焕发活力。
首先,先做自我调节,自己要先兴奋起来。如果老师上课总是一板一眼,老气横秋,课堂怎么活跃,学生怎么积极主动呢?伴着上课铃声,我大步流星地走上了讲台,声音提高了八度“上课!”“老师好!”学生看到我精神抖擞,容光焕发的样子,口号喊得比平时响亮多了。
“先给大家讲个笑话。”“好!好!”还没讲,大家已经乐得眉开眼笑。“一个爷爷给孙子讲故事… … ”虽然我并不是讲笑话高手,但讲笑话本身已经让课堂气氛轻松起来。
“老师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题,打在大屏幕上,这节课, 我们主要进行思考,不动手,不写字。看不清的还可以往前边坐。”话音刚落,后面的一些孩子呼呼啦啦搬起凳子高高兴兴地挤到了前面。虽然不像往常那样中规中矩地正襟危坐,但丝毫没有影响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只见他们一个个注视着大屏幕,有的蹙眉审题,有的凝神沉思,看得出来他们的思维在积极的运转。面对我的提问,他们恨不得站起来举手,唯恐错过了回答问题的机会。弄得我不得不要求:前四排不许把手举过头顶。活跃的课堂气氛渐渐感染了那些不爱思考和爱走神的孩子,每个孩子的眼睛都是亮亮的。而这也正是我所希望看到的。
这时,一道按要求改句子的题让一些孩子犯了难。题目是这样的:王新在中队会上说,他负责帮助小玲,让她把学习成绩赶上去。(请你请你以王新的身份告诉小玲)平时做过一些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的题,像这种间接引语改为直接引语的题做得确实不多。只有一些语感好,思维敏捷,反应灵活的孩子做了出来,平时学习比较困难的孩子还是弄不明白。看着这些孩子疑惑的样子,我“计上心头”。
“赵一鸣!你来演‘小玲’!”同学们一听,纷纷大笑起来,都为赵一鸣这堂堂男子汉要反串女生感到新鲜。看到他有些不好意思,我走动他面前,一把拉起他:“没事儿,我来和你搭戏。”同学们更兴奋了——他们的刘老师可从来没在他们面前“演过戏”呢!我拉起“小玲”的手“一本正经”地对她说:“小玲,我负责帮助你,让你把学习赶上去。”说完,我还不忘像模像样地拍拍“小玲”的肩头,以示鼓励。顿时,教室里掌声欢笑声响成一片。那些原来还对这道题迷惑的同学在观看表演后恍然大悟。欢笑声中,同学们解决了难题,复习积极性更高了… …
这节复习课,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效果不言而喻。我想这主要源于这节复习课上打破常规的“疯狂”。其实,作为教师有时,不妨放下身段,融入学生,和他们一起享受学习的“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