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一年级作文 >

教育的视角—读《爱心树》的故事作文

2020-10-25 
读《爱心树》的故事昨天老师在课间用新装的多媒体给孩子看了班里小同学带来的绘本《爱心树》,听说班里同学好些
  

                       读《爱心树》的故事

昨天老师在课间用新装的多媒体给孩子看了班里小同学带来的绘本《爱心树》,听说班里同学好些都感动得哭了。

晚上,他在看书,我就这一故事和翰翰进行了简单谈话:

“老师带你们读故事了?”

“是,”。

“听说班里好几个同学哭了,有你吗?”

“嗯,”。翰翰感情丰富经常会掉眼泪,但是并不以为荣,常会刻意掩饰,不让别人看到。他漫不经心的回答我,好像并不愿意谈及。

“咦,一本书会让你们如此感动?为什么呢?”我想启发他讲述的热情。

“哎呀,就是感动得呗。”无效。

继续启发,直接点:“不就是一棵树嘛,有什么特别让人感动的?”

“哎呀,能不感动吗?!你想想,树枝也砍了,树干也砍了,能不难受吗?!他倒是觉得我很奇怪,语言太简单了!都不知道自己根本没给我讲述故事。我的引导算是失败。

对比其他孩子对这个故事清楚的复述,我再次看到他在复述方面的能力的欠缺。不过看来,感情是毫无疑问被打动了,可能确实感动到掉了眼泪。

“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故事?”我只好直接问了。

“是一颗树和一个男孩子的故事,小时候男孩和大树一起玩,很高兴。后来男孩就离开了,走了。”

“为什么?”

“也结婚啦,也生了孩子啦,生了好多孩子。后来没有钱了,又来了。”过于简单直白的语言,我皱了皱眉头。

“后来,没钱了,找大树要钱,把书上的果子摘了卖了,有钱了,又砍了树枝做房子,又需要一条船,砍了树干做了一条船,大树很快乐。”干巴巴的语言。 

倒是又加了句:“能不感动吗?!”。看来确实心灵有触动,而且没有忘记大树的快乐,难得。

“最后需要个树桩子坐一坐,又回来和大树在一起,大树很快乐。”

“就完了?”我有点不满意。

“哦,完了,到砍树干的时候,我们都哭了。”看来这里是最感动的地方。

“为什么?”

“你想想,树干都砍了,能不疼吗?”

“树又没有生命,会知道疼吗?”

“当然,所有的东西都有生命!”这次他很肯定得说道。这本书激发了孩子对生命的一种敬畏感。

谈话过程中翰翰一直不太积极,有些不太情愿似的。我了解他,看起来没事儿似的,其实他是不愿心底的点点难过和小小忧伤被人探知,这是他的一贯表现。我识趣地终止了谈话。

洗脚时,我自语道:“唉,孩子好像只知道索取,好像有些自私。大树呢,只有付出没有索取,很伟大呵。”

“什么叫自私?”

“自私就是只想着自己,不考虑别人,只知道要这要那,只知道索取从不付出,只知道伸手,从来不帮助人。你觉得索取快乐,还是帮助别人比较快乐呢?”

翰翰想了想说:“大树付出了,但是大树很快乐,帮助别人比较快乐些。”

“是啊,一个人不能心里只有自己,那么自私,应该想到为别人做些什么,比如大树,给人乘凉,给人快乐,如果只是自私只想着自己,永远成为不了一颗参天大树。每个人都应该是一棵树。”

“每个人都能长成一棵数吗?我也能长成大树吗?”

“当然了,你一定要长成一棵大树,将来等你长大了,妈妈还要在你树下乘凉呢,还要依靠你呢!记住哦,自私的人永远长不成大树,他不会感受到快乐!”

“翰翰一定要长成大树哦,要保护妈妈哦。”

“呵呵,等到将来,娶了媳妇了,生了一堆孩子了,也会离开妈妈了吧?”我想开个玩笑,不过马上意识到这个玩笑并不聪明,翰翰的眼睛马上湿润了,我赶紧打住,不愿让孩子太沉重了。

那还是让他阳光洒脱一点:“记得长成一棵大树哦,自私的人,从来不帮助他人的人可长不成大树哦!”

“好的,我记住了!晚安,妈妈!”

我们的谈话终于结束了。哦,您可能也感觉得到谈话有点艰难。

其实和孩子有同感,我读过这个故事之后也是掩卷静默沉思,并不愿意太过谈论。因为感受很多,也很复杂,绝不简简单是感恩感动一种思想,也不是用简简单单的语言可以描述概括的心情。看过这个故事的成年人可能除了感动,都会有一点点沉重的感觉,淡淡的忧伤,孩子们虽然小,未必能够理解,但绝对也有所感受,所以才会不愿多谈。他小小心灵中那柔软的小角落,不愿被人过多触碰。就让他保留那份感受,自己珍藏吧,也许随着时间会被遗忘,也许将来成年后的某一天会突然忆起,那份珍藏的感动会更加醇厚。

不要让孩子和我们一样沉重,不要给孩子套上思想的枷锁,只要讲述,只要描述,只要传达的是真善美,只是传达就好,孩子们尽可自己理解,自己丰富,自己升华,小小思想自会开花结果,自会感受到真善美!无须提醒,喜怒哀愁这些人类的情感与生俱来,并不是我们大人们赋予的。孩子们自会去爱,孩子们的感动自会来的比我们这些大人更加直接更加自然,更加纯净更加丰富更加有益!不要提醒他们应该有什么感受什么情感,孩子们应该感受到诗意的人生,言而未达意犹未尽也许才是真的诗意。

其实我看到那个年老后劳碌佝偻的孩子身影,竟感到一种人世艰难四季轮回的无奈,仿佛看到我们自己,实在惊心:我们,是那棵有求必应的苹果树,还是那个贪求不厌的孩子,抑或两者都是!?我们把这本书和孩子一起分享,是想让孩子感受一种情感,一种他可以永远信任的情感:来自父母的爱。但这本书绝不仅仅是写给孩子看的。虽然它的文字非常浅白,但故事中的哲理也许只有饱尝索取与付出的成人才能深深地去思考。这是一个令人动容的寓言,温馨中略带着哀伤。它使我们重新思考自己与父母、与孩子、与朋友、与世界……的关系。这个绘本内涵如此丰富,感受确实不好简单概括。

所以,我选择往好讲的、明确的、积极向上方向为视角作简单引导,更丰富的情感让孩子自己体会吧!

这是一本好书,一本丰富的书,一本打动人的书。打动成人的好书,打动孩子的好书。应该多给孩子们读这样的书。教育的视角—读《爱心树》的故事作文   ...

align="baseline" border="0" width="350" height="68"
type="application/x-mplayer2"pluginspage="" name="MediaPlayer1" showcontrols="1"
showpositioncontrols="0" showaudiocontrols="1" showtracker="1" showdisplay="0"
showstatusbar="1" autosize="0" showgotobar="0" showcaptioning="0" autostart="1"
autorewind="0" animationatstart="0" transparentatstart="0" allowscan="1"
enablecontextmenu="1" clicktoplay="0" defaultframe="datawindow"
invokeurls="0">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