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心树》的故事
昨天老师在课间用新装的多媒体给孩子看了班里小同学带来的绘本《爱心树》,听说班里同学好些都感动得哭了。
晚上,他在看书,我就这一故事和翰翰进行了简单谈话:
“老师带你们读故事了?”
“是,”。
“听说班里好几个同学哭了,有你吗?”
“嗯,”。翰翰感情丰富经常会掉眼泪,但是并不以为荣,常会刻意掩饰,不让别人看到。他漫不经心的回答我,好像并不愿意谈及。
“咦,一本书会让你们如此感动?为什么呢?”我想启发他讲述的热情。
“哎呀,就是感动得呗。”无效。
继续启发,直接点:“不就是一棵树嘛,有什么特别让人感动的?”
“哎呀,能不感动吗?!你想想,树枝也砍了,树干也砍了,能不难受吗?!他倒是觉得我很奇怪,语言太简单了!都不知道自己根本没给我讲述故事。我的引导算是失败。
对比其他孩子对这个故事清楚的复述,我再次看到他在复述方面的能力的欠缺。不过看来,感情是毫无疑问被打动了,可能确实感动到掉了眼泪。
“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故事?”我只好直接问了。
“是一颗树和一个男孩子的故事,小时候男孩和大树一起玩,很高兴。后来男孩就离开了,走了。”
“为什么?”
“也结婚啦,也生了孩子啦,生了好多孩子。后来没有钱了,又来了。”过于简单直白的语言,我皱了皱眉头。
“后来,没钱了,找大树要钱,把书上的果子摘了卖了,有钱了,又砍了树枝做房子,又需要一条船,砍了树干做了一条船,大树很快乐。”干巴巴的语言。
倒是又加了句:“能不感动吗?!”。看来确实心灵有触动,而且没有忘记大树的快乐,难得。
“最后需要个树桩子坐一坐,又回来和大树在一起,大树很快乐。”
“就完了?”我有点不满意。
“哦,完了,到砍树干的时候,我们都哭了。”看来这里是最感动的地方。
“为什么?”
“你想想,树干都砍了,能不疼吗?”
“树又没有生命,会知道疼吗?”
“当然,所有的东西都有生命!”这次他很肯定得说道。这本书激发了孩子对生命的一种敬畏感。
谈话过程中翰翰一直不太积极,有些不太情愿似的。我了解他,看起来没事儿似的,其实他是不愿心底的点点难过和小小忧伤被人探知,这是他的一贯表现。我识趣地终止了谈话。
洗脚时,我自语道:“唉,孩子好像只知道索取,好像有些自私。大树呢,只有付出没有索取,很伟大呵。”
“什么叫自私?”
“自私就是只想着自己,不考虑别人,只知道要这要那,只知道索取从不付出,只知道伸手,从来不帮助人。你觉得索取快乐,还是帮助别人比较快乐呢?”
翰翰想了想说:“大树付出了,但是大树很快乐,帮助别人比较快乐些。”
“是啊,一个人不能心里只有自己,那么自私,应该想到为别人做些什么,比如大树,给人乘凉,给人快乐,如果只是自私只想着自己,永远成为不了一颗参天大树。每个人都应该是一棵树。”
“每个人都能长成一棵数吗?我也能长成大树吗?”
“当然了,你一定要长成一棵大树,将来等你长大了,妈妈还要在你树下乘凉呢,还要依靠你呢!记住哦,自私的人永远长不成大树,他不会感受到快乐!”
“翰翰一定要长成大树哦,要保护妈妈哦。”
“呵呵,等到将来,娶了媳妇了,生了一堆孩子了,也会离开妈妈了吧?”我想开个玩笑,不过马上意识到这个玩笑并不聪明,翰翰的眼睛马上湿润了,我赶紧打住,不愿让孩子太沉重了。
那还是让他阳光洒脱一点:“记得长成一棵大树哦,自私的人,从来不帮助他人的人可长不成大树哦!”
“好的,我记住了!晚安,妈妈!”
我们的谈话终于结束了。哦,您可能也感觉得到谈话有点艰难。
其实和孩子有同感,我读过这个故事之后也是掩卷静默沉思,并不愿意太过谈论。因为感受很多,也很复杂,绝不简简单是感恩感动一种思想,也不是用简简单单的语言可以描述概括的心情。看过这个故事的成年人可能除了感动,都会有一点点沉重的感觉,淡淡的忧伤,孩子们虽然小,未必能够理解,但绝对也有所感受,所以才会不愿多谈。他小小心灵中那柔软的小角落,不愿被人过多触碰。就让他保留那份感受,自己珍藏吧,也许随着时间会被遗忘,也许将来成年后的某一天会突然忆起,那份珍藏的感动会更加醇厚。
不要让孩子和我们一样沉重,不要给孩子套上思想的枷锁,只要讲述,只要描述,只要传达的是真善美,只是传达就好,孩子们尽可自己理解,自己丰富,自己升华,小小思想自会开花结果,自会感受到真善美!无须提醒,喜怒哀愁这些人类的情感与生俱来,并不是我们大人们赋予的。孩子们自会去爱,孩子们的感动自会来的比我们这些大人更加直接更加自然,更加纯净更加丰富更加有益!不要提醒他们应该有什么感受什么情感,孩子们应该感受到诗意的人生,言而未达意犹未尽也许才是真的诗意。
其实我看到那个年老后劳碌佝偻的孩子身影,竟感到一种人世艰难四季轮回的无奈,仿佛看到我们自己,实在惊心:我们,是那棵有求必应的苹果树,还是那个贪求不厌的孩子,抑或两者都是!?我们把这本书和孩子一起分享,是想让孩子感受一种情感,一种他可以永远信任的情感:来自父母的爱。但这本书绝不仅仅是写给孩子看的。虽然它的文字非常浅白,但故事中的哲理也许只有饱尝索取与付出的成人才能深深地去思考。这是一个令人动容的寓言,温馨中略带着哀伤。它使我们重新思考自己与父母、与孩子、与朋友、与世界……的关系。这个绘本内涵如此丰富,感受确实不好简单概括。
所以,我选择往好讲的、明确的、积极向上方向为视角作简单引导,更丰富的情感让孩子自己体会吧!
这是一本好书,一本丰富的书,一本打动人的书。打动成人的好书,打动孩子的好书。应该多给孩子们读这样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