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位有魅力的“立体教师”
多年来一直探索、践行着一个问题——如何让孩子们喜欢数学课像武林高手练剑术那样入迷?总是心有余而行不足,一年年下来,终没有修得正果。寒假读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一书,才真正了解到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
一、“勤”不够
奔波拜师
为了能让创设学生喜欢的课堂,
勤于笔耕
如此往返折腾还不算,晚上
艰辛探索
在刚刚步入教坛的
20世纪80年代初,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潮下,吴老师开始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艰辛探索。从教材改革入手,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编排教材,组合成“六条龙”的小学数学知识体系。试想一下这需要多少时间、精力,几多思考,才能够理出头绪。接着又从教法、学法、考法、及教书育人等多方面进行了教改探索。重组教材,注重知识联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思维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掌握良好的学法;改革考法,培养实践能力;坚持教书育人,促进全面发展。不付出艰辛的劳动,没有真正的投入其中静下来研究,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反反复复的实践,坚持不懈的不辍耕耘,即是其中一项也难得见点成效。与吴老师相比,我只是注重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的改进,只是做了一名教书匠,只是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平面教师”。缺乏思考、探究的精神。
二、对数学的美挖掘不够。
让孩子喜欢数学,单单靠精美绝伦的讲授、灌输是不行的。
三、给学生学习的时空不够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常按自己事先备好的课,顺理成章的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给孩子,往往把自己的想法变着法的强加给学生。很少让孩子自己去另辟蹊径,自己去传播,用孩子的语言,用孩子内心思考的数学方法来解释。虽然关注着学生的学习,然而大多数课堂我还是问答式,讲授法。虽然孩子也在思考,但思考的是老师提出的问题。往往没有课堂的生成,缺少激烈的争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操作实践也只是草草收兵,要么有了操作没有操作后的总结,很难做到放得开收得拢。课堂往往是牵这孩子走。给学生的时空不够。再看
四、学习习惯的督导不够全面
习惯是一个极普遍的心理现象,习惯是达到了自动化的动作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以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有规律有节奏的活动并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
(一)基本学习习惯的养成1、倾听的习惯;2、仔细观察的习惯;3、认真做事的习惯;(1)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2)认真审题和计算的习惯。4、培养善于整理和总结的好习惯。5、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赋予学习习惯以时代特色。 1、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收集信息的习惯; 2、培养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 3、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 4、培养自我评价的习惯;5、培养“高效率做事情”的习惯。
可见她的细心,对孩子全面发展的关注。这样一位用爱心、责任心的前辈、名师、榜样何尝不值得我们学习?
就用吴老师的话作为结语吧?“不只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平面教师’,而是做一位充满情和爱,给学生智慧和力量的‘立体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