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问到孩子的书包有多重时? 你一定是很难会回答出。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曾注意过的问题,没有人能准确说出书包的重量,但是,今天却有人要称出书包的重量,书包=?
今天在报纸上获悉: 26日,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颁布“局长一号令”,要求全区小学、初中学生书包重量限制在学生体重的10%以内。如查到学生书包超重严重的现象,将追究校长的责任。
这应该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教育主管部门真正重视起学生的健康。孩子们的肩膀也许很快就要从沉甸甸的重压下解放出来了,他们的童年,也许从此轻盈灵动起来。尽管减轻书包重量看似并未触及减轻课业负担根本,但是他们希望藉此向家长及社会各界传递一种信号:孩子负担过重,不仅仅是课业负担,也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所有的努力都指向同一个目标:素质教育。
小小书包承载的却是教育大问题。书包过于沉重,实际是孩子课业负担过于繁重使然,书包沉重只是学业沉重的一个显影。如果光进行表面、简单的“书包限重”,不真正对学业负担限量,又能减去孩子们的几多压力?学生“书包限重”乃至学业减负,首先要改革的应是教育部门的考核评价机制。如果这一根本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书包限重”等措施无疑是隔靴挠痒。
学生书包过重,这是每一个家长和老师都知道的事实。看到家长每天送孩子上学,都会把孩子的书包放在车上,实在不行,就由家长背着。一定程度上不是家长溺爱孩子,而是家长真就不忍心让孩子背负这过重的书包,我们应当思考“书包限重”不仅要减轻学生的生理压力,还应采取一些措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减少作业,从而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是很有必要的。
给孩子的书包限重,想法是好的,但实施起来还是也有些困难。首先谁给书包的重量把关,谁来称重?每天那么多学生,称得过来吗?其次,我们是否应考虑书包太重是什么原因造成?有水杯、衣物、书本本身的纸张过大等原因,但是,追其根源书包太重是学习负担重的直接后果,如果仅仅从重量上对书包进行限制,而不从减轻学生负担这个根本问题入手,书包太重这个问题是永远得不到解决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开始反省着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在给孩子留大量的作业时是否该想一想,我们埋下的是一颗希望的种子还是一颗“定时炸弹”?如果,有一天,孩子突然死活不学了,得了厌学或者恐惧症,那么这就是炸弹爆炸了,而受伤害的无疑是我们和我们所期待中的孩子,还有整个民族的自治力,用体力拼质量,无疑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是该向作业要质量?还是向课堂要质量?真的是我们教师该好好思考的问题了。曾经听一个孩子说:“减负”就是“加正”。这是孩子对肩负的最真切的理解和感受,我们也许暂时是不能把孩子们从应试教育中拯救过来,但是,我们总是应该努力把孩子们从“笨拙的题海战术中“拯救出来。
我认为学校应该加强管理,课程安排要合理,做到劳逸结合,不能随意调课,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使用带抽屉的课桌或在教室里设置储物柜、设置开水点,其次,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让学生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学生们应该有目的的携带整理自己的书本,与学习无关的玩具等杂物尽量不要带到学校里来。
“书包限重令”的初衷很好,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在应试教育盛行的大背景下,显然学生的压力在学业上,而不是书包的重量上。“减负”如果仅仅关注学生书包的轻重,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家长学生老师行动起来,也许学生书包的重量会如变魔术一般瞬间变轻。但是,在沉重的学业压力下,这些被减去的书本作业本,仍然会慢慢回到学生的书包中来的,出现“减重而不减负”的怪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诚然,减负不是用重量来衡量的,此“减负”非彼“减负”,我还是要为“书包限重令”叫好。毕竟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目标与行为,如果说“书包限重令”针对的是学生身体减负。那么我们将更加期待对教学的减负和应试教育的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