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61岁的妈妈不知道老屋是哪年哪月的,如果还活着已经94岁的外公不知道老屋是哪年哪月的,外公的父亲不知道老屋是哪年哪月的,老屋周围的人亦不知道。只知道老屋是从一户王姓人家那里买来的。
堂屋是两层楼,两排边房对称在左右。
老屋的阁楼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充满神秘。记得是不住人的,但放着许多好玩的东西。印象最深刻的是灯笼。一群孩子去了,便有人带领着上楼去取。楼梯是木的,很窄,踏上去咚咚地响,我每次只是站在楼梯最上面几层向楼上张望,上面很黑,窗户不大,有些害怕的我从来没有真正地上去过,但那些颜色艳丽式样特别的灯笼却令我分外欢喜。
老屋里曾经住的人很多,有妈妈的奶奶我的姥姥娘,有外公的二叔、三叔和他们的孩子们,甚是热闹。有些年龄和我差不多甚至是比我小的我都要唤作姨姨和舅舅。我的姥姥去世得早,但那些比较年轻的姥姥们仍然是很亲很亲。每年春节去,在午饭时候就开始挨个儿发压岁钱了。不论是几岁的小孩子,还是二十几岁的大孩子,都会得到几角钱。表哥表姐嘴里说着“不要不要,已经这么大了。”不行,只要是还没结婚,在那些亲人的眼里还是需要压岁的孩子。
四十多里的路,在七八十年代那个交通还不便利的时期,去一趟可真是不容易。我家和姨妈家比较近,每次去都是一起。听妈妈说,姨妈刚结婚的时候是步行走娘家,天不亮就要出发。等我妈妈结婚时有自行车了,但自行车还是稀罕物,并不是家家有,更何况我们两家都有几个孩子,有时要借自行车。骑车的人还好,骑着骑着就不冷了,坐车是很受罪的。我姐姐的手脚一到冬天就有冻疮,据妈妈说就是小时候过年去姥姥家坐车时间长冻的。后来还赶过毛驴去过,开着拖拉机去过,坐车的就不再受罪了,坐在上面被子盖着脚,有时哥哥姐姐表哥表姐还会打着牌……不论是怎么去的,一到那里,就会有大小很多人在翘首等待,迎接我们。一到那里,路上的寒冷和颠簸都会被温暖的亲情所替代。
老屋里的一些老人相继去世,外公是在我上班的第一年去世的,那时我已经不再是每年都随妈妈去那里的。大了,工作了,忙了,不管是什么理由,总之老屋在我脑海里淡了。我唯一的舅舅一直远在山西,但即使是在外公去世之后,妈妈仍然是每年都要去几次。断断续续从妈妈那里知道,老屋里年轻人都搬出去另盖新房了,只有几个老人还守在那里。
近几个月去了两次老屋,是因为妈妈近百岁的三爷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了。是我开着车带着妈妈去的。走的路不是我儿时记忆中的路,不是崎岖的土路,不颠簸也不漫长,感觉很快就到了。笔直顺畅的道路边绿化得极好,有商业街、有服装城、有大学城、有大工厂、有绿色园林……
接近村子的时候,我怎么也找不回童年的感觉。若不是妈妈带路,我是断不会找到的。我记忆中那里的房子下面很高一部分都是石头砌的,不规则的石头缝都被白灰勾勒得十分漂亮。因为那里房子与我家的房子不一样,便觉得十分新鲜。而现在的房子却是十分现代的,街上的人们衣着也比较时尚。找不到以往的感觉我有些惆怅。可是不长时间我就激动起来,我终于又看见老屋了!
一点都没有变!姥姥家的老屋附近有不少类似的老屋,有很多已经倒塌了,有的经过改造不再是原来的样子。而远远看见姥姥家的老屋,我却一下子就如回到了童年。踏着长长的坡道进入院子,一切依然。
我特意上了我儿时怯于上去的阁楼,楼上有些荒凉,青色的墙砖斑斑驳驳,阳光从不大的窗户透进来,阁楼里有张古老的圈椅,有个簸箕,地上有架破旧的纺车,墙上挂的应该也是纺线时用的工具,只是当时问了妈妈此时却又已忘记。墙上还有两个灯笼,火红火红的,不是我儿时的模样。阁楼的东西都是杂乱地放着,除了灰尘还是灰尘,多久没有人上来了?仰头,屋顶的椽橼让我震撼。那么光亮那么硬朗,它们是老屋不屈的脊梁。
住在这里的是妈妈三爷的三个儿子和儿媳,也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他们的儿孙都不在老屋住了。其中一个外公是退休教师,党员,老屋有两间是作为党员活动室的,墙壁上贴着活动细则和一些制度。其中一面墙壁上依稀可见古老的画。
老屋里有一位我敬佩的老人。妈妈的婶婶——我的姥姥。这是一位心灵手巧的老人,我最钦佩她绣花的手艺。十几岁就失去母爱的妈妈是跟着她的婶婶长大的,也便得了她一些真传。爸爸妈妈结婚的时候姥姥绣的门帘荡头儿上的《朝阳沟》里的人物栩栩如生,让见到的人都赞叹不已。这个门帘荡头儿如今被我收藏着。
谁也不知道老屋的年龄,一门一窗一砖一瓦恐怕都有着一代代人的故事。老屋虽老,一个个门帘却让人感怀。门帘都是用草珠穿的。有一个接着一个穿的,也有间隔着彩色细塑料管穿的。斑驳的墙有了草珠门帘的映衬显得别有一番味道。姥姥见我对着门帘拍照就说:“这草珠都是我种的,你要喜欢我给你些种子。”
姥姥还是那么热情,吃她炸的菜角,听她讲过去的事情,姥姥还送我纯棉的手工粗布床单。我告诉姥姥我最喜欢的就是民间这些最淳朴的东西,像她绣的鞋垫、像她绣的枕套、像她织的床单……我告诉姥姥我很想住在这里一段时间,就住在阁楼里……我告诉姥姥我很想很想让她教我绣花,像妈妈小时候受她点拨一样……
完于2008年8月18日星期一 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