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讲完《燕子》这课,我在学生的一篇作文中发现了这样一段话:田地一条一条的,农民伯伯在田里耕种,农民伯伯成了音符,谱出一首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我没想到,孩子们会用这种方式来替换课文中的那个句子,真有点神来之笔的意味。能这样活学活用的孩子并不是很多,但并不是说孩子没有这种潜质,其实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这样的句子仿起来并不难。
现在,孩子们的作文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盲目模仿,缺乏自己的思想。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总是视而不见,非要去搬用一些离自己很遥远的东西。脱离了生活实际,脱离了亲身感受,写出的东西自然苍白无力,可能他们有时都不知道自己写了些什么。现在的孩子受社会影响太大,感觉跟着媒体走,反而忽视了身边最真实的东西,惰于思考,无法发现,更无从感受。即使稍有感受,但没有习惯提起笔,用只言片语记下来,有空时再去充实,这珍贵的萌芽状态中的感受便在瞬间消失了。于是人云亦云,月亮永远像个大圆盘,高兴的时候心情永远是比吃了蜜还甜。妹妹的脸蛋永远像个红苹果……这样的感受从一年级持续到六年级,因为这样的句子是公认的正确,有现成的正确答案为什么要再费精神思考呢?惰性使然!
中国有句古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其实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克服惰性,“勤”是最重要的。家长经常和我说,孩子写作文特别愁。是啊,因为写不出来,所以愁,可是越不写,不是越写不出来吗?最后只能恶性循环。写作文可不怕写不好,就怕不写,这是一种积累。我相信,人每天或多或少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总会有些感受的,抓住这些感受,写下来,努力表达清楚。哪怕开始你只能写一句话,时间长了,写得多了,自然写起东西来就会洋洋洒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