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永恒的精神食粮。古今中外的大家,无不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在阅读中,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
打开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一组围绕阅读而编排的经典美文跃然纸上。无论是林海音那充满窃读乐趣的《窃读记》,还是叶文玲对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回忆;无论是著名学者和小女孩的对话,还是尤安·艾肯为国际儿童图书节写的献词,篇篇情真意切,句句感人肺腑。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对书籍的挚爱,对阅读的享受。
走进文本,同时也走进了作者的读书生活。课堂上,我和孩子们徜徉在文本与作者的心灵之间,感动着作者的感动,享受着作者的喜悦。尽管现在班上已有大多数的孩子喜欢上了阅读,且已初步品尝到阅读的甜头:习作水平的提高、课堂发言时语言、词汇的丰富、与人交谈时的高谈阔论、引经据典……更让人欣喜的是一些原本自卑心理较强的孩子,也从阅读中找回了自信。
从走进语文教学的第一天起,我就默默地为自己定下一个不成文的原则:即不以追求试卷的高分为目的,只为丰富孩子的生命为目标。永远不会忘记在我即将转行语文教学前夕,一位良师兼挚友语重心长的话:记住,要想教好语文,首先要让孩子喜欢语文,喜欢读书,喜欢生活,喜欢大自然。于是,带着这样的嘱托,我开始了向往已久的语文教学。
忘不了,为了读好一篇课文,我无数次在家里给儿子朗诵,后来儿子不耐烦了,就用录音机反复录音,不满意就删除,直至自己满意;为了带动班里孩子阅读,我自费买来一些儿童文学的书籍,每天的课前,我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我们为笨狼的“笨”态可掬而开怀大笑,为逃家小兔的离家出走而担心不已……
今天,孩子们已走在阅读的道路上,为了丰富他们的阅读生活,冰心、曹文轩、杨红樱等深受孩子喜欢的作家作品再次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每天早上的课前、周二雷打不动的阅读课上、周末书香四溢的阅读小组里,孩子们或诵读,或摘抄,或说感受,或谈收获,他们无不沉浸在童趣盎然的童话故事中,乐此不疲。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身边更多喜欢读书的人,我还安排几个阅读小组的孩子采访了几位酷爱读书的博学者。采访前,孩子们激动不已,详细列出了小组的采访提纲,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采访活动结束后,各小组成员在班里和大家交流了他们的采访感受和收获,并把此次采访整理成了访谈录。这次采访实践活动,孩子们收获极为丰富。他们说:我们的校长、主任和老师们,工作那么繁忙,还能坚持每天读书,写读书笔记,真的是没有想到。孩子们默默地为自己定下了阅读目标,个个在心里摩拳擦掌,和领导、老师、同学们展开了阅读竞赛。在此,我非常感谢接受采访的领导、老师们在阅读道路上对孩子的引领,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喜爱阅读助力加油。
看到热爱读书的嫩芽在孩子们心底萌生,我的心里喜不自禁。为了让孩子们学会甄别好书与坏书,学会有效阅读和无效阅读,第二天,我又在班里组织了一次辩论会。孩子们针对“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展开了激烈辩论。正反双方互不相让,各自拿出了有力的证据来说服对方。有的高谈阔论、引经据典,有的以身边的事实为论据,一时间唇枪舌战,辩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四十分钟的课堂在孩子们激烈而精彩的辩论中很快过去了。孩子们意犹未尽,大有不肯“收兵”之意。正是在这样针锋相对的辩论中,孩子们认识到了好书可以多读,而坏书不可接近;选择合适的时间阅读适合自己的书;不做对身边事、国家事充耳不闻、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辩论会结束后大家又评选出了最佳辩手。当天孩子们在日记中纷纷表示,希望能经常举办类似的辩论会,以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我也趁热打铁:孩子们,“腹有诗书气自华”。以好书为友,才能让你变得有学识、有涵养,才能受人尊敬。
期待着,阅读与孩子们的生命共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