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读书要读经典。《论语》作为我国文化的“心魂”所在,流传了2000多年,而自己却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终是因为浮躁的心,没能读完这本看似薄薄的小册子。
程颐说:“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意思是说读《论语》应使人“变化气质”,不只是获多得知识而已。我想这话中的意思是这些短小的句子,需要读者用自己的价值观进行体认,也就是内化,即使读过之后,仍是处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的境界,但一定会有些什么会留下来,会有些看不见的东西在变化着。
同时,正因为其语句短小,所具有的含糊性和开放性,使得它成为经典,可以在千百年来的时间的洗礼与空间的腾挪中被众多学者注解,更多的原因也是因为在每个时代,在不同的环境中,这些句子都会字字珠玑,闪耀着光辉,可以给人们不同的启迪,给我们展现一个广阔的自由的解释的空间。
所以,今天我再次下定决心读《论语》,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的心似乎安静地可以读些经典了,虽然读不深,理解也不够,但希望自己能够以聆听先贤的姿态,来使得自己“变化气质”,以使自己的心因经典的滋润而润泽,如水般的透彻与安宁。
——写在前面的话
学而第一
(共十六章)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今天读,想起王国维对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之谈的话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同时,也想起了佛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三境界之说。
此章或也可以理解为做学问的三种境界。
人生存于世,什么是真正的快乐?简言之,吃、喝、玩、乐就可以是我们快乐,只是,当这些简单的欲望得到满足之后,我们会感觉内心深处的空虚,为自己的空度时日而羞愧不已。我们想向上再走一步,获取高层的快乐。我们开始有意识地来学习,丰富自己的内心。学习如何做人,提高自我的修养,读书、看报,从中学习知识技能,然后便把所掌握的知识在生活中得以实践,来证明自己的生命价值,这个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不断地学习,再不断地实践,中间会产生出一些效应,比如对他人有益,比如对自己有所促进,我们会因为此而“悦”之,这是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满足的快乐。
快乐又需要分享。我们是群居而非个体存在着。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会,不论是研讨学问,切磋修养,还是相对共饮,长夜畅聊,当然是更加快乐的。从古至今,不是相传很多因为真正的友谊情感快乐的佳话么?而这种纯粹的快乐是很精神性的,精神的愉悦使得我们彼此会有更大的创造,以使自己的人生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悦”仅关乎一己本人的实践,而“乐”则是互相之间的快乐,“乐”或应在“悦”之上。
但是,朋友相聚探讨的快乐并不一定永恒与久远,会因各自的看法或意见而产生争执,也会有观念摇摆不定的时候,这时就需要拥有内心坚定的信仰,所以人必须在自己的旅途中去建立依归、信仰,在没有任何外在的拯救、希翼和依托中,仍可以坚定的前行。那么就需要自身在自己的研修中,在与朋友的切磋中逐渐觉悟,明白学习的根本目的,这是觉悟者的快乐。“人不知而不愠”,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真正为自己而活,以达到心灵的自在、愉快,这应该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了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也让自己每天三问,叩响自己的心门,修炼做学问之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