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5日(星期三) 晴
教研活动时间,和全体数学老师一起学习了朱局长的《师德随想》,文章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一板一眼的论说,一次见闻后的一点触动、一些思考、一种感悟,那就是教师应该学习观音和如来:修炼佛性。
修炼佛性!看到这四个字的时候,忽然想起佛教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是不是少了这样的心境呢?为什么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看法、说法,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呢?是教师的师德缺失了吗?细细品味教育路上的点点滴滴,其实不然!在教育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为一名教师,师德是每位教师身上蕴藏的一种美德,教师缺少的不是热情和爱心,也不是包容和淳厚,而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多了一份燥,少了一份静!
“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一生的艰辛”,不记得在哪儿在什么时候看到的这句话了。二十年的教学生活中,确实也体会到了这种不一样的艰辛。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的是懵懂的孩子,每天需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需要处理在孩子们之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儿,还要挤时间和家长进行沟通,还要参加各种活动,还要迎接各种检查……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大,于是,一切的责任好像都落在了教师的肩上。当这付重担毫不犹豫的压到教师肩上的时候,很多教师原本平静的心情就多了一份躁动。躁动之下,便有了一些孩子不乐意、家长不满意的做法或言语,便有了这样或那样的牢骚与种种的不如意。有了这样的心境,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乐园,校园也不再是大家向往的净土。于是有人困惑,有人质疑:现在的教师真的是师德缺失了吗?
其实不然,作为教师的我们,对工作是充满热情的,对孩子也是充满爱意的。只是因为心中多了一份躁动,少了一份宁静,所以躁动之下的言语和行为与心底的善良出现了偏差,很多时候,“恨铁不成钢”的思想让我们不能心平气和的对待一个学习上有些落后的孩子,“整齐划一”的思想让我们不能坦然面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集体荣誉”的重要让我们不能和颜悦色的对待打破常规的学生……当教师的心被看似教育之内,实则教育之外的思想影响的时候,教师的心中就多了一份躁动,教育的词典里就缺少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教育就缺少了它应有的魅力和引力。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为了自身的发展,更为了孩子的成长,要不断的打造自己,打造一个良好的心境,那就是让心静下来!
当你的心静下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原本是那么的可爱,可爱得你根本就发不出脾气来,课堂原来是这么的引人,吸引着你和孩子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如何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呢?试试读书与写作吧!每天读经典,让心灵多一份祥和,每天读文学,让心灵多一份滋养,每天读理论,让专业多一些提升。包罗万象的阅读,会把自己的生命读得开阔、灵动、乐观、豁达、鲜亮。每天记下一些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孩子们的一言一行,记录课堂上的一个个小瞬间、小感动。文字的积累会拓宽我们的思想,会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永恒!在不断的阅读和写作中,我们便拥有了博大而高远的精神,充实而圣洁的灵魂,虔诚而温馨的情怀。于是,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我们就会多一种思路,在遇到不公平的事件时,我们就会淡然处之,在成绩面前不欣喜若狂,在失败之时也不落寞颓废,心静如水,便经得起大起大落,心静如水,方可坦然面对!
坦然养身,精心养神!修炼佛性,寻求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