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专业化成长事在必行。而对于这一问题大家已经说得很多很多,也做了很多很多,但细想想,我们所说所做的似乎更多地集中在教育理念的提升,学科教学能力的打造上,却很少有人关注教师的体态语言素养。李振村老师恰在此时,为广大教师送来了雪中之碳——《教师的体态语言》一书。
如今的教育,其价值追求已经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升华为以人为本的境界。以人为本的要义,就是要呵护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要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而这一切单靠学科教学能力和知识素养,是很难实现的。要适应“人的教育”,教师还必须在传统的专业素养之外,锤炼自己的体态语言,全方位提升个人魅力,以一种美丽优雅的姿态进入学生的视野,以一种深受欢迎的方式在学生的生命田园里播下情感的种子。
回想一下自己的小学时代,老师当年反复讲授的各种知识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而时常涌上脑海的都是一些当年未加注意的细枝末节。
小学三、四年级的数学老师是个20出头的男老师,脾气有些暴躁,在学生面前总是阴沉着脸,只要他一上课,全班同学都吓得战战兢兢,大气也不敢出。大家尤其害怕他讲完课以后让我们在黑板上做题,做错几道,他就会瞪着眼珠子,用他的那只大巴掌狠狠地打我们的手心几下。记得有个成绩总是很差的同学,手心曾经被他打肿过。为了不被打手心,我们都特别用心学数学,尽管数学成绩好于语文,但没有一个同学喜欢他。无论在校内校外,我们见了他总是能躲就躲,不敢和他说话的。五年级,到了乡中心校,我们换了一位刚刚高中毕业、热情洋溢的年轻女老师——张春玲。张老师对我们特别好,上课的时候笑眯眯的,下了课还和我们一起玩,遇到不会的题去问她,她总是让我们坐在她身边,很有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讲。听着她悦耳的声音,我有时不舍得离开,就故意装着仍然不懂,让她再讲一遍。张老师的办公室里时常被学生挤得满满的,充满了欢声笑语。张老师从不批评我们,更不打我们,但我们都很喜欢她,拼了命地学数学,好像就是为了报答她对我们的好。
回忆两位小学数学老师,一惧一爱,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课讲得好坏,而是因为他们的体态语言——面部表情、行为习惯中流露出对学生的情感。可见,老师的体态语言有时候比他所讲授的知识对学生有着更持久的影响力。
后来,我也成了一名老师,便下决心做个像张老师那样的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尽管有时为学生的调皮而生气,但过了那一会儿,在学生面前,我依然保持一张笑脸。特别是现在,年龄大了,看着站在面前的小学生个个都天真可爱,心底不由就生出一股爱怜,觉得他们个个都是自己的孩子。上学期,班里有个小女孩总是带一些小饰品、小玩具在学校玩,常常影响上课。一天下午,其他孩子说她一个人带了三瓶小香水、三个小游戏机。小香水不知多少钱一瓶,小游戏机一个30元。家长不可能一下子给一个小孩子买这么多玩具的,于是放学后我把她家长请到了学校。家长知道这一情况后,了解到是孩子自己在家拿了钱买的,当即就对孩子发了火,还气得流了泪,并把孩子的桌斗、书包收拾一番,扬言从此不在让孩子上学。孩子吓得大声啼哭,躲在我的身后不敢出来。我先平息了一下家长的怒气,然后把孩子拉进我的怀抱,让她坐在我的腿上,把我的脸贴在她的脸上,轻声安慰她:“不哭不哭,妈妈只是气急了才发这么大火。妈妈是爱你才这样在乎你,你看妈妈哭得比你还伤心呢。”孩子偷眼看了妈妈一眼,妈妈急忙扭过了头,用纸巾不停地擦眼泪。后来,在我的安慰下,孩子向妈妈道了歉,并承诺再也不从家里拿钱买东西了。从此以后,孩子和我的距离更近了,有事没事总喜欢围在我左右。
那些能够传递信息和情感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体态语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教师的体态语言在教育生活中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因为学生与老师相处时,不仅在“察言”,更在“观色”——老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细致入微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因此,关注教师体态语言,研究教师体态语言,提升教师体态语言的素养,应该是当下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比在一系列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于1968年提出一个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可见表情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没有丰富的、协调的体态语言,就不可能有生动的、感人的课堂教学效果;没有丰富的、诙谐的体态语言,就不可能有融洽的、亲密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体态语言具有神奇的魔力,一个温柔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欣赏的手势,都能促进师生思想和心灵的交流,也让教育变得更加人性化。掌握了体态语言,恰当使用体态语言,师生之间会更加心有灵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