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相长,别有洞天
——《夏日绝句》二三事
一、 差点被弃的一首诗
前些天的反常天气,不仅让人有了季节错乱、恍然夏日的感觉,连植物也迷乱了本性。分明还在正月,草芽儿、叶芽儿、玉兰花儿、迎春花儿们,一个个匆匆赶来,生怕误了时节,错过了登场的机会。
五言读还有一首没学——夏日绝句。心里犹豫再三,一度想跳过这首诗。原因有三:
1、担心这种内容的诗歌不适合清新纯稚的孩子。
2、柳条儿都软了,柳芽儿都嘟起嘴了。这春天二字已在枝头荡起秋千了。
3、一个主题的组诗教学是不是更适合孩子?《我爱吟诵》诗词的的编排有什么讲究?是否可以进行调整?
最后还是决定按顺序进行——下面一首是《咏柳》,现在的柳芽儿虽然密密麻麻,但终不是细叶纤纤、碧色一新的样子——再过一周,进入二月了,才是好时候。毕竟“二月春风似剪刀”嘛!
纠结了几天的心绪终于落定。
二、 啥意思啊?讲故事吧?
诗意要稍做讲解。
课前,又一次重看云的话,对自己做个提醒。
“活着的时候,要做最棒的人。比如小朋友们跑步,要尽力跑出自己最快的速度。上课听讲,要尽量不让自己走神。不做小动作,不说话影响别人。下课了跟小朋友玩时,不打架、不骂人。明白了吗?”
哦——小家伙们深吸一口气,一副了然的模样。
“死了呢,要做鬼里的英雄。”
“鬼啊!”有几个孩子乐了,挤眉弄眼笑成一片。
不理会,不多说。活着的时候做好事情,比死了如何更重要。安安心安做好当下,远比那些大而空的理想、目标更重要。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老师,啥意思啊?”坐在后排的王贝宁扯着嗓子喊道,周围一片做鸡叨米状。
句子的意思好说,可是这样直接灌入的东西是小孩子来说是没用的。不如——
“讲几个故事吧?”
“好啊!”立即趴倒一大片。每个人都用自己觉得最舒服的姿势做好了听故事的准备。
《霸王举鼎》让男孩子们一边夸张地啊啊啊惊叹,一边东张西望卖弄着自己也是一名男性的自豪。《霸王别姬》、《自刎乌江》则让喧闹的教室一片默然。
听完故事,没有再问诗句的意思。
“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无趣的老师啊,怎么问出这样让孩子们费思量的问题?恨不得把刚出口的话塞回去!
“因为他不想再打仗了,不想让老百姓受苦了。”角落里,王子其意外地平静,声音显得比平时沉静了许多。或许,这就是思考者特有的状态?
三、 激昂中的温情
经过两三个清晨的吟哦,《夏日绝句》听起来圆润多了。
阳光斜斜地射进教室,春风中,孩子们的声音格外干脆、清亮。颇有几分慷慨之意。漫步在他们中间,手,与他们共舞;口,与他们同唱;耳,听他们的妙音……不知不觉,沉醉其间。
李清照,是我最喜欢的词者,所有的词烂熟于心。这首《夏日绝句》铿锵决然,力透人心,其风骨、其正气,不让须眉!小小孩儿,或许对家国的概念尚懵懵懂懂,或许对爱国之情、死不惧辱不受的精神尚不能体悟,但他们在一遍遍的吟哦中,刚韧之气早已浸入骨血。听来,掷地有声。
走过权可心身边,意外地听到一种对比。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一句,做,杰,亦,三个入声字在她口中出口即收,毅然决然、毫不犹豫。妙在“鬼雄”二字,“鬼”是三声,三声的字大都表细软亲密之意,“雄”是平声,又是韵字,接在仄声“鬼”字后拉长,竟意外造成一种温暖的感觉,让这“鬼中的英雄”也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句,“项羽”二字,在小姑娘的口中变得绵软,一字一点头,仿佛项羽的许多事一一流过心头。力拔山兮,时不利兮,骓不逝兮,虞兮虞兮奈若何……入声字“不”,斩钉截铁。是“不肯”啊,不是“不能”。其中的情意不言自明。“江东”都是一声,又分别处于四位和韵字,孩子拉长的声音让人一下子想到江东的许许多多。江东的人,江东的景,江东的往事,江东的未来……
这,也曾经出现在自刎乌江前的项羽心中吗?
或许,这才是诗者的本意?英雄本来就不应该是一副冷血无情的面孔。剑胆琴心才是英雄本色!
站在小姑娘身边,听她认真吟哦,仿佛是千年,其实是一瞬间。这时空变换的奇妙真让人无言。
激情、温情。诗人的情怀,能传达的不是白纸黑字,而是这一吟一叹,一停一顿。
我愿为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且让我停下脚步,听听孩子们口中的项羽吧。且让我侧起耳朵,听听孩子们心中的李易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