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产生合力
河南省安阳市钢城小学 曹守敏
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都会用心采撷,细心经营,开一次有滋有味的家长会——用盈满灵性的游戏吸引家长的目光,用闪烁着智慧光彩的“圆桌会议”点燃家长参与的激情。不让家长缺席,我们才能让彼此的教育理念趋同;有了家长的参与,我们才能共同浇灌孩子的心灵。
在游戏中体会和谐的意义
游戏的目的是让家长明白:学校、家庭、社会给予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的教育,更需要家长的帮助。
一直以来,我经常听见家长有这样或那样的抱怨:自己的另一半不配合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自己和另一半的教育理念通常是不统一的;自己的孩子这件事情做的不好,那件事情做的不好,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好管……这样的抱怨多了,对孩子的教育极为不利。
在家长会上,我邀请家长做两个游戏,希望家长们能从中学习到家庭教育的一些方法。
游戏一:几位家长并排而立,每人伸出右手食指,同时用食指水平托起一根竹竿,在保持竹竿与食指接触的情况下将竹竿放到膝盖以下的位置。竹竿在这里代表孩子,每个家长都对孩子产生影响,而放下竹竿这个动作就是让孩子在家长的影响下达到自然生长这个目的。
参与游戏的家长往往会在争论、博弈以及旁观者的指挥声中跌跌撞撞地做完整套动作。
我请参与游戏的家长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大家体会游戏的涵义。当一个家长被指责“食指太用力,位置太高”的时候,其实他的手指已经离开竹竿——当我们指责谁对孩子的管制过多,限制了孩子的成长时,有可能这个人根本就没有参与孩子的教育,也就是说旁观者与亲历者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对孩子管理得是宽还是严,这个尺度的把握需要以孩子的感受以及参与教育的家长的感受为判断依据。
大家在配合完成游戏的时候,从每个人都发号施令,到最后服从一个人的指挥,在意见统一的情况下,任务完成得更顺利——在教育孩子时,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想法,各持己见只会让孩子无所适从,目标一致才能让孩子走得更稳、更顺。
让旁观的家长谈谈自己的感受,很多时候可能没有一个家长发言,可在游戏进行的时候,旁观者指挥别人的声音却一浪高过一浪——教育应该是设身处地去做,而不是光说不练。指挥别人时振振有辞,轮到自己操作时却手足无措,不注意总结他人的经验和教训,这是许多家长爱犯的错误。旁观者应该更能从别人的成功或失败中总结经验或教训,这样才能指导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我们要看家庭教育的书籍,倾听成功者的育子经验的原因。
有的家长说:“要是没有其他人,我一个人完成游戏就好了!”真实的情况是,把竹竿放在一个人的食指上,它会马上因为失衡掉落——我们不可能把孩子放在一个完全真空的环境里,他所接触的任何一个人(家人、朋友、老师)都会对他产生影响,让他受到教育。怎样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统一,这才是我们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游戏二:请所有家长跟着老师做动作,把两只手臂伸直,双手掌心相对(此时大拇指向上),两臂交叉后两只手时向下翻转相握(此时大拇指向下),两只手不松开,向胸前做360度旋转。有的家长可能很快就掌握了动作的要领,有的家长则需要老师示范几次之后才能够做到,有的家长反复练习却依然完成不了该动作。
这个游戏能让家长体会到每个人的观察、手眼协调、学习等能力各有不同,虽然是由同一个老师示范,但大家的学习效果却不一样。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时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有的学生很快就学会新知识,有的学生却怎么也学不会,所以,当“怎么也学不会”这样的情况发生时,家长不能一味地责怪孩子。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耐心地辅导他,让他把落下的课业补上,更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观察能力。
通过以上两个游戏,我总会问所有家长,如果我们不帮大家总结,大家能体会到这些道理吗?在游戏中,大家是否有所收获?我鼓励家长说出自己的感受,分享彼此的心情。
“圆桌会议”促理念更新
在第一次家长会上,教师和家长的教育理念成功对接至关重要。如今,许多家长素质较高,他们有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我喜欢通过“圆桌会议”让自己和家长的观点产生碰撞,通过交流不断更新彼此的教育理念。在家长会上,我们畅所欲言,探讨彼此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困惑或心得。
如今,有人说“听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对此,一些家长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听话的孩子”?又怎样理解“好孩子”呢?有的家长说,“听话的孩子”是指别人说什么,孩子就信什么,别人说什么,孩子就做什么,这样的孩子没有思想,行动缺乏主动性。有的家长说,老师和家长教导孩子听话应该是让他们遵守纪律,遵守国家、社会、学校的规则,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让孩子听话。经过讨论,我作出总结:我们应该教导孩子听话,培养他们虚心接受意见的好习惯,但同时,我们也要教导他们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盲从。
有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够认真,考试时总是因为粗心大意而失分。一位家长说出了自己对认真二字的感受:认真不仅仅只对一件事,而应该是一种态度。有了认真的态度,那么这个人对待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是认真的。我很欣赏这位家长的观点,适时补充道:“这位家长说得对极了。我们不要看见孩子的试卷就批评孩子学习不认真,而要培养孩子认真的态度。我的建议是,我们要抓住时机问问孩子:认真听讲了吗?认真写作业了吗?认真打扫卫生了吗?认真纠正错题了吗?认真做操了吗?因为如果孩子做每件事情的态度都是认真的,我们就不用担心他在学习上不认真了。做事认真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能有所成就。”
一位家长对我们讲了他对言传身教这个词语的理解:“我们要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因为成人在心理上通常是矛盾的,它表现为我们的言行并不统一。我们常常听到身边的家长说‘孩子考多少分我都无所谓’,可是孩子的考卷一发到自己手里,就和邻居某某的孩子相比,变得‘有所谓’了;我们要求孩子‘活到老学到老’,自己却从不看书;我们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自己却常常出口成脏……家长的言行不统一伤害到的一定是孩子!‘教育表面上是播种机,其实是复印机’——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言行统一,因为言传敌不过身教。”
“管还是不管”,这是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难题。一说“管孩子”,很多家长都以为是坐在孩子身边看着孩子学习,或者是对犯错的孩子进行严厉批评或打骂。在这次会议上,我对“管理”这个话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其实,许多家长对‘管理’存在误解。家长是一家之长,掌握着制定和监督、执行家庭制度的权利,但同时,家长也承担着教育孩子、以身作则的义务。管孩子就是教给孩子好的方法,当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的时候,家长应及时斧正;管理时要有奖励、有惩罚;管理前要先定好规矩,不要一看到孩子犯错,家长便随着自己的性子批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