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阅读五周小记
转眼已经过去五周了,时间真够厉害的。过去的五周里,我和孩子们每天都被阅读滋润着,他们开始变得安静,开始试着思考问题,开始慢慢习惯双休日的时候抽点时间逛书店……
本周的晨诵出了点问题,已在前面博文里简单介绍过,没有更多需要补充的。想说明的一点是后面几天的晨诵及时在内容安排上做了调整,减少了新内容的供给量,由最初的每日六句改为四句,这样一来使不知从何诵起的情况有所改观,可仍然不像我预想的那样,照样有点磕磕巴巴,不怎么流畅,读了上句想不起下句的现象依然存在,只是比先前略好了那么一点。其实,不是孩子的错儿,我试过几次之后发现我自己也常常背完一句想不起下句是什么。真有些难为他们了。
课内朗读自从换了《小飞侠彼得·潘》后,一开始进行得并不十分顺利。或许外国名著都这样,开头的部分过于平淡不太好读,特别是第一章让人感觉没着没落的,弄不清怎么回事。非得读上一阵子才会慢慢好起来,好起来的标志我认为是孩子们大多都能把注意力交给朗读时间,这就算是进入状态了。班上70个孩子真正进入这本书大约是从第二章《影子》开始的,因为彼得·潘登场了,也因为他们渐渐熟悉了书中人物达林先生、达林太太、温迪、约翰、迈克尔,还因为小说的情节从这里慢慢展开了。说到底,孩子们还是喜欢故事,情节是带他们进入文本的最好“诱饵”,呵呵。
中午的持续默读基本正常,不过也出现了一点小意外。周五中午我因外出办事没来得及赶到教室跟孩子们一起读,等我去教室时已经接近上课了,可我还是看到了不少孩子手里依然拿着自己正在读的书,姚老师也在教室里照看着。不由心生感激,感谢姚老师的支持,也感谢孩子们没让我失望:他们对我这跟“拐杖”的依赖性逐渐减弱,这意味着阅读的习惯开始在他们身上悄悄滋生。好,真好!
顺便汇报一下最近买书、读书的情况。《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之后,接着读了《教育是慢的艺术》、《致加西亚的信》、《小飞侠彼得·潘》,是三本书同时在读,第一本尚未读完,后面两本都是利用上课之余、午读时段以及晚上睡觉之前读的,基本属于囫囵吞枣。近期买的书除了洛克《家庭学校》、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马卡连柯科教育文集》等新书之外,更多的书是从旧书摊上淘来的,大约有四十本以上,多是些经典的文学书籍,也有几本诸如黑格尔《逻辑学》、柯林斯《基业长青》等杂书,还包括一小部分儿童读物。一摞一摞往家里运书有一种满足感,甚至不考虑有没有时间、在什么时间读,很有些不管不顾的意思,惹得我家那位一看到我往家搬书,就拿一种怪怪的眼神瞧我,我知道人家是嫌我往家里倒腾破烂儿呢。可我最清楚那里面没有破烂儿,都是宝,绝对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