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学而第一》之最后一章。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作结,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呼应,再次于立身行事处强调儒家为学之宗旨,学者志于求道,不在其它。
“人不知而不愠”,孔子教导我们虽群却不能失个体之尊严,真正为自己而活,以达到心灵的自在、愉快。在这里,孔子又用“不患人之不己知”来教诲我们,最高境界的学习必须把握自己的价值与尊严,走自己的路,为自己所当为,做自己所当做,“毁誉无动于衷,荣辱在所不计”,自身实在存在于自我认识而不在“人知”也。
南怀瑾先生说:一个人不怕人家不了解你,最怕你自己不了解别人。这就归结了那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大概人们都有一个通病,就是觉得自己了不起,往往我们说错一句话,脸红了;但三秒钟以后,脸不红了,自己马上在心里头找出很多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完全对,再过个把钟头,越看自己越对。人,就是这样。所以人总怪人家不了解自己,而对自己是不是了解别人这个问题,就不去考虑了。所以“学而”这一篇的宗旨,最后的一点,以本篇第一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重点。这个结论的重点就是你为什么在心中怨恨?不要怕人家不了解你,最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别人。
老子《道德经》中也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够正确的认识别人是智慧,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是高明。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认为哲学的对象就是认识自己的心灵——“自知自己无知”。看来己知真是实在难做。许多时候我们无法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内心的空虚总是纠缠着自己那精神。李泽厚先生说中国知识分子从来就有这个“求名”的困扰。我们总是“患不知人”因为怕了自己不够聪明,而少有人能够“患己知”。“不患人之不己知”,这或许也孔子对我们后人的期待吧?
《学而第一》总记:
《学而第一》共16章,到今天读完,越读越觉博大精深,需要修身养性之处很多,同时聆听先人在不同时空中的教诲,有种澄澈透明之感。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来即须求学。“学”,觉也。学喻开蒙,学然后知不足。故二十篇以《学而》为首。
本篇第一至五章,主要讨论学什么。第一章作为总纲领的呈现,告诉我们做学问之三境界——悦、乐、觉。有朋友认为开篇第一章这三句话代表了生命行走的三个方向——学习、交往、修身养性。这是整部论语的总纲领,整部论语的基调。我觉得并不矛盾,因为孔子所说的学,主要指的就是现实的实践行为,而非书面的诵读研究,也就是德行优于知识,行为先于语言。
第六至十章,主要讨论怎样学。比如做人的具体规范:“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比如“贤贤易色。”爱好德行如同爱好容貌。比如“君子不重则不威”。比如“慎终,追远,温良恭俭让。”告诉我们怎样学才是真正的学。
第十一至十三章,点示学习的重点,内重孝道,外合礼节,由礼而至仁。
第十四至十六章,道出学无止境,学者当自强不息。“敏于事而纳语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都是金玉良言,并且此种高境界的学习,让我们心生敬畏之心,学无止境,与内的修身,与外的和谐,正是孔子“内圣外王”之精髓所在。
2014.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