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一年级作文 >

郑州培训记(三) 走过《当代教育新理念》作文

2020-07-21 
翻开《当代教育新理念》,十章的内容亲切而又熟悉,仿佛就是十三年来我在实验小学走过的路。第二章《主体性教育》,
 

 

   翻开《当代教育新理念》,十章的内容亲切而又熟悉,仿佛就是十三年来我在实验小学走过的路。第二章《主体性教育》,不就是1996年实验小学建校时最初期的实验课题吗?第三章《生命教育》,哈哈,一字之差,我们学校正在践行着的国家级课题叫“生命化教育”。第四章《创新教育》,资料袋里的证书还有我2003执笔写的课题总结证明书——《如何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第五章《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于不知道如何诠释的“人文性”,我逢人就问,教育在线的帖子里至今还可以查询到我的这个问询帖。第九章的《建构主义理论》和第十章的《多元智能理论》不是当今写方案写理论依据的高频词汇吗?实践之后再看理论,仿佛是身在异地见到故乡人,亲切啊!六七八章分别是生活教育、活动教育和尊重的教育,虽说没有作为课题在我的教学生活中出现,但也是经常实践的理念之一。

首先阅读的是建构主义理论,这是我一直没有吃透的却为追逐时髦而煞有介事地常常写在方案总结中的词汇。请使劲嘲讽我吧,学术名词也和时装一样在追逐时尚!也请同情我一下吧,因为我也问过校长,查过网络,仍云里雾里朦朦胧胧,似懂非懂之后就开始不懂装懂,但从未耽误过引用如此时尚,谁让此理论为新课程的理论支柱之一呢!

现在我已经完成吃透啦!这感觉,有点像消化不良很久之后吃了江中健胃消食片,爽啊!以下做文抄公摘录的内容均是为应试而背得滚瓜烂熟的内容,可惜啊,考试没有这些死题。

建构主义所主张的学习理论具有下列三个特点: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不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或吸收。2、认知是用来主动组织经验世界的,不是用来发现本体现实的。3、知识是学生与他人经验交流的过程,是经由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是认知建构教学,也就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认知建构为目的,以启发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为主要策略,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学习环境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建构主义的教师观:1推翻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硬干是一种情感与思想的交流关系,而不仅仅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2 教师的角色:指导者、创建者、帮助者。3 对教师自身素质要求的转变。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周密的分析判断力,要具备很强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很强的协调组织能力,要有广博的知识。

接下来阅读的是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现在增加到八种了: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在学习这一章的时候,我们还把同宿舍的姐妹对号入座一下,记得很牢,今生都不会忘。在教学中,我会更尊重孩子不同的只能区域,少一些指责,多一些理解。

多元智能的教学观:对症下药

多元智能的学生观: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个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多元智能的教师观:1教师应由学生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的观察者;2教师应该由学生的监护者转变为学生的协助者;3教师应该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情景的提供者。

我第三个阅读的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重点看的是关于人文教育的名词解释,这是我看到的对“人文教育”最通透的解释,我认为读了这个解释,我才真正的对“人文教育”“人文性”“人文关怀”而豁然开朗,特别希望曾经向我一样对此模模糊糊的教育人能读到这个定义:人文教育是指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阅历经验与智慧精神即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受教育者身上的人文需要,进而培养他们对于自己、他人以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并最终促使他们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树立起高尚的人文理想与人文关怀,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的教育。简言之,人文教育就是朋友人文精神的教育,其实质是一种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的人性教育,它体现着以个体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

读罢,顿悟了,一个词一个词的解析,觉得自己作为语文老师,真正看到了人文在哪里,是那么的具体可感,栩栩可见,人类长期积累的阅历经验——季羡林的《怀念母亲》,鲁迅的《少年闰土》等等,这一个又一个得阅历经验;智慧精神——《詹天佑》《用心灵去倾听》等等,每一篇课文,每一本经典,都在传达着,述说着,阅历和经验,智慧和精神。唤醒和引导——在学习中,在朗读中,在感悟中,慢慢懂了,理解了,与作者相通了,像我此时的感受一般,顿悟了,豁然开朗了,这个过程就是唤醒和引导,这种相通和理解,这种与作者同跳动的脉搏就是我们的“人文需要”。在理解作品理解他人阅历、智慧、经验、精神的时候,我们也找到了精神之所依,也明白了生活的目的、意义、找到了幸福感,我想,这就是心性的完善。于丹的走红,国学的热潮,其实都是国人“心性完善”的期待所造就的指向,是人文需要的呼唤才使学术从高强深闺走向千家万户。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