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注定要成为我生命历程中的转折地和加油站。2001年上海华东师大三个月的“跨世纪园丁工程——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让我难忘这所繁华的都市,难忘校园中静谧的丽娃河。就是在这里,我开始走上了由“匠”到“师”的转型道路。没想到,六年后的10月7号,在我由教师走向校长岗位两个多月的时候,我再一次走进上海,参加骨干校长培训,我知道,这一次,上海将帮助我完成第二次转型。如果说,2001年的华东师大之行满怀着陌生的向往,那么这一次的上海之行更多的是清醒的期待。从接到培训通知的第一天起,我就告诉自己,要拿出七年前的态度对待这一次的学习。但遗憾的是,由于学校推不开的原因,本次培训我只听了一部分专家报告,几乎错过了所有到名校考察的机会。即使这样,我依然感到了收获的沉甸甸。通过培训一些曾经模糊的职责和身份有了清晰的定位。
首先,培训观念的定位——重方法的传递 更重理念的形成
因为经常作为培训教师参与到教师培训的工作中来,所以,本次研修班最先引起我思想共鸣的是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师资培训中心朱纪华教授报告开始时对于培训定位。他说:培训重要的不是得到方法,而是形成一种思维理念。在这里不要试图去寻找一个学校成长壮大的方法,而应该从中提炼支撑他行走的教育思想。我在心中为朱教授鼓掌,因为,他谈到的问题是很多承担师资培训任务的专家名师们所忽略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反思我们曾经经历的各种各样的培训,不难发现,即使是很著名的校长、名师在培训的过程中最喜欢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故事。即使在这次研修我也看到了这样的情景,一个著名的校长为我们讲了一晌他们学校的故事,一个接一个,个个精彩。教室里也不时传来笑声和掌声。但这笑声和掌声过后留下了什么呢?我想,对很多人来说,也许除了感叹惊讶以外,是“鸟儿已经飞过,天空不留痕迹”。我曾经就这种现象和培训主办方“方略教育集团”的负责人做过沟通,我说,我们不仅仅需要故事,更需要引领故事的灵魂,我们需要站在高处俯视这些曾经的故事,不需要在一片叫好中欣赏一个学校曾经的精彩。因为我知道,任何一种优秀的方法都是个案,由个案到普遍之间还存在着遥远的距离,人无法复制,学校无法复制,生存环境无法复制,教育方法也无法复制。只有理念是可以复制的。有了理念,何愁没有方法?没有理念,拿了方法比葫芦画瓢也会画走了样。翻开苏霍姆林斯基的文选,我们不难发现,这位教育大师所有的方法几乎都是随着正在发生的事件诞生的,没有别人的教授,更没有提前的方法储备,一切都是在思想的统帅之下派生出来的。
也许正是有了观念的认可,所以,在我的眼睛中朱教授的课是安静的,或者说是理性的,虽然没有太多引人入胜的故事,也没有动人心弦的演说,但是他让我们有机会静心阅读他的思想,有机会静心思考培训和教育,教师和校长。
热闹带来的是浮躁,沉静带来的是思考,每一个人都是在静心思考中成长的。
其次, 关于学校历史的定位——一个聪明的校长应该学会感恩历史
华东师大教育学院院长陈玉琨教授说:校园之美在于继承。一个聪明的校长应该学会感恩历史。
多么精辟的见解!在我听来,简单中包含着深刻,提醒中涵蕴着无奈。陈教授为什么会有这番提醒?我想,也许是老人在全国各地,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看到、听到了太多的推倒重来的事情吧。不仅仅是学校,就看我们的建筑变化就知道中国人的脾气,九朝古都洛阳只能在出土文物和书籍中去寻找当年的繁华,曾经富贵无比的长安城也只剩下一堵城墙和埋藏在地下的兵马俑在诉说……“不要让历史都变成数字、文字、图画或照片贴在墙上收藏在书本里。”湖南师大的刘铁芳教授也曾经发出过这样的呼吁。让历史保留下来,学会感恩历史,这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却有很多校长做不到,往往是接手一个新的学校,就否定了历史,一切从头再来!好像过去的是属于另一个人的,崭新的一页必须由自己亲手掀起。有的时候想想也很悲哀,本来这所学校有很多的特色可以继续发扬,但就是随着校长的变化,过去的特色变成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特色。其实,特色形成是需要用足够的时间打磨地,没有时间的保证,任何有价值的构想都是空谈。著名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也曾经痛心地说:福建一所学校因为换了校长就扔掉了做了多年而且颇有成效的生命化教育实验,张老师说:这位校长真傻,你只需要继续往前走,历史上曾经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绩就都是你的了。
我知道张老师言语的意思,历史的厚重是如同雪球一样滚出来的,抛弃曾经的积累,永远都只能处于开始的状态。就如一棵树,新枝总是从老枝上萌生的,这样新老交汇,才让大树更加繁茂。如果新枝的萌发是以老枝的生命为代价,那么,这棵树永远都只能是一个婴儿。
所以,聪明的校长是不会在废墟上重建的,他们会使用借力、借基础的方法,轻轻松松地朝前迈进,轻轻松松地为学校打造一个更辉煌的明天。
第三,校长的几重定位
1.校长身份的定位——是管理者,更是领导者。
关于“管理”和“领导”的区别,我想很多校长没有思考过,这从当时朱教授问题提出以后,现场所有校长的默不作声中可以看出来。是啊,校长,是上级领导给我们的一个身份,在我们获得这个身份的同时,最直接感受到的是自己地位和责任的变化,至于“校长”身份的另一重内隐的含义几乎从没有思考过,或者说根本从来就不知道这层含义的存在。只知道校长是学校的领导,是做管理工作的人。
听朱纪华教授的报告,我明白了领导与管理之间是有区别的,管理是的特点是约束和监控,领导的的身份是影响、引领和指导。管理是把事情做正确,领导是做正确的事;管理是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领导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管理的成长靠上级任命,领导的成长是个人的奋斗。
一个优秀的校长,应该十分清楚自己什么时候应该做管理者 什么时候应该做领导者,只有让两重身份在自己身上得到和谐统一,才是一个合格的或者是优秀的校长。
2. 校长心态的定位——拥有尊重和宽容
刘冀生校长是一个亲切睿智的校长,一脸的笑眯眯。刘校长在他的报告中为我们讲述了很多的事情,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的他处理学校党员及普通教师和“名门”教师之间关系的案例,在这一次次事件中,刘校长以一颗尊重、宽容和理解的心来看待“名门”教师的做法和言谈,从刘校长引领双方由一次次的交锋冲突到逐步走向互相理解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尊重是一种德行,当你奉献出你的尊重的时候,你更展示出的是你的宽广和伟岸。尊重是一个砝码,当你在人生的天平上将它放上去的时候,你放上的实际上就是你自己在别人眼中的重量。宽容是一种智慧,当你宽容别人的时候,你头顶不是飘扬着投降的白旗,而是闪耀着智慧和博大的光芒。也就是在这尊重和宽容中学校的老师们终于走到了一起,为学校的发展共同努力。刘校长的工作经历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有了尊重和宽容的心很多事情就可以迎刃而解。
3.校长事业的定位——成为一个追梦人
李海林校长说:教师专业发展最核心的东西是人生的理想追求。做老师要有梦想,要敢于做梦。所有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部辛酸史,只要心中有梦想,梦想就能够成真。
李校长的话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英国有一个名叫布罗迪的退休教师,在整理家中阁楼上的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了的旧练习册,它们是皮特金幼儿园B(2)班31位孩子的教学作文。他根本没有想到,这些作文竟然躲过了战火的浩劫,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躺了50年。
作文的题目是颇为诗意的:《未来我是──》,31个稿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内阁大臣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有想当教师的,有想当海军将领的……
布罗迪突然萌发了一个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我”是否实现了50年前儿时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带着问候,也带着对自己童年梦想的好奇,纷纷来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
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了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中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过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收藏馆时,他收到了英国内阁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也感动万分:
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就一直在我的脑子里,我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经实现了那个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其实又何止是老师需要梦想,又何止是戴维需要保持梦想呢?一个学校,要想起步,要想远航,校长首先就要成为一个会做梦的人。冯恩洪、刘冀生、李海林、郑杰……这一连串成功的校长,哪一个不是从“梦”中起航的呢?他们的事业,学校的发展,哪一步不是由“梦”连在一起的呢?我想,不仅仅是他们,几乎所有的校长在做校长的第一天起都和这些名校长一样心中有着一连串绚丽的梦。但为什么走着走着就有人落伍了呢?这里面的差别就在一个字上——“追”,有了梦,你是不是一直在追着这个梦不停得走呢?也就是说:校长,你是不是一个追梦人。只有双脚不断前行的人才会让梦想成真。我们都需要做一个冯恩洪们一样的追梦人!
4.校长的职责定位——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唤起他们强烈的成就感
不要说校长的职责定位是建立起一所优秀的学校,任何一所学校都是由教师的双手托起来的,所以,培养教师才是校长的第一要责。
李海林校长说:现在全国无论什么地方中小学教师都存在职业倦怠。而大学的校园里老师们却是在你追我赶,努力实现着自己的人身价值。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仔细思考,也许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人生的定位问题。中小学教师的人生定位就是教好书,把学生教得考一个好成绩就可以了,很少关注个人的专业成长,很多人甚至就生活在一个密封的工作环境中,很少看到外面的世界,很少了解外面教师的成长情况,甚至不了解当下优秀教师所达到的高度。一切都以为自己已经很不错了,或者认为当下的情况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于是他们就没有了事业的追求。所以,这就有了职业倦怠。而大学却是另一种生存状态,在大学里,没有学术地位的老师即使你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也没有立足之地。在大学里,人们崇尚的是知识和文化,崇拜的是思想。读书和走出去的经历让大学的老师们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知道世界范围内这一职业的发展趋势。所以,大学里,老师们把工作当作一种事业来追求,当作一种命业来看待,于是,就没有了所谓的职业倦怠。所以,引起职业倦怠的原因,不在于谁生活在象牙塔之中,而在于你人生定位于何处。
教师处于职业倦怠中的学校永远无法成为一所优秀的学校!
所以,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学校发展的首要条件,而帮助他们勾画出心中的梦想,激发他们强烈的成就感是重要的途径。如果一个老师一进学校就心烦,他是不可能热爱这所学校,热爱学生的。
所以,李海林校长和陈玉琨教授都强调,要帮助老师清楚认识自己当下所处的成长发展阶段,制定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写出个人的发展规划。这其实是让老师们为自己铺一条心路,然后顺着这条路有计划的成长。
在帮助教师成长的过程中,陈玉坤教授说得好:好的校长总是要让老师有着强烈的成就感,而不是强烈的挫折感!这其实就是为我们校长的职责进行了定位。反思和老师们交往的经历,让老师们拥有强烈的成就感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他们做出成绩的时候我们只需要送上我们的欣赏,就如教师对待学生一样,他们就会感到很温暖,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好孩子是欣赏出来的,好教师也是欣赏出来的。没有人会在别人的批评和指责中拥有一个好心情,没有好的心情如何会有对工作的热爱?如何会有对学生对学校深深的眷恋?看着就心烦的地方人们最常用的办法是逃离!让老师度日如年的地方没有风景!
所以,我提醒自己,常常把自己的信任和欣赏送给每一位老师,让老师们在我们的欣赏中把学校看作一个美丽的地方而深深地爱上他!
培训结束了,思考还在继续,工作也要开始起航。回顾这十几天的聆听与思考,我个人最大的收获是摸清了自己的身份,建起了行走的坐标。根据子路小学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针对学校教师普遍年轻的实际,我们将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师的成长上,有计划引导教师和学生读书,着手校本教材的开发,现在正在进行中的活动是组织所有教师编写一份自己的发展计划,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其次,制定阶段发展目标;第三,分析自己的个人目标和学校发展目标的相关性——让教师融入到学校发展的整体中;第四,提出自己实现目标的措施。第五,需要学校提供的方式。
我们希望老师们能在我们的帮助下走得更快更好,子路小学能在我们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虽然知道濮阳和上海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很多客观条件无法改变,但是,我依然很喜欢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地下室里,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写着的那一段话,抄录在这里与大家共勉:
改变不如从自己开始
当我年轻自由的时候,我的想象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到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短浅了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
但是我的国家似乎也是我无法改变的。
到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努力的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
现在在我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也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有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