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听到了两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跟大家分享
1. 抬桌子的故事
动手操作、适量的劳动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但是很多家长不知道这一点,如果幼儿园里让孩子值日,就觉得自己孩子吃亏了。
而其实孩子不吃亏,比如在清理房间的时候,有时需要把桌子一张张抬出去,干得多的孩子就知道,应该先抬最靠近门口的。而抬进来的时候,应该先把最里面的桌子抬进来。第一次做的孩子没有相关经验,抬得毫无次序,而且到门口横七竖八就是出不来。做得多了,孩子慢慢就知道了,怎么解决问题,而且就这件事来说,还有助于孩子空间方位的培养。
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一般不会数与实物一一对应。但是类似分碗筷这种动手操作多了,自然就明白了。
2. 修笤帚的故事
有一次,班里的笤帚散架了,老师在修理,有位小朋友问:“老师,你在干什么呢?”
老师说:“笤帚坏了,我在修理笤帚。”
小朋友说:“笤帚坏了扔了就行了,还用修呀。我家东西都是坏了就扔了的。”
老师说:“那多可惜啊,笤帚修好了还能用的。”
过几天,小朋友的家人对老师说:我们家孩子不知道这几天咋了,见啥都要修。
大人的日常行为习惯对孩子的习惯,乃至价值观都有深刻的影响。东西坏了,可以修,这是一种节俭的习惯,也是一种自己发现问题后承担责任、解决问题的习惯,更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3.写字的故事
我自己写字非常糟糕。每次看到类似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报道,我都很惭愧。觉得自己对不起祖国和人民。
我也曾认真地练过字,但是屡战屡败。一写快就不行了。
后来学习一些关于儿童发展的书籍时,结合自己的经历,我明白了。我小的时候,动手操作方面一直比较欠缺,到了一年级学习书写的时候,非常困难。手部没有那么合适的肌肉力量,写着写着就困了。还有一些精确的动作,无法把握。小学低年级,老师怎么要求练都不行。
唉,多劳动,不吃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