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国家教育部提出素质教育的举措之后,各地都在探索着素质教育的路子,而濮阳实验小学的探索更是硕果累累。今年3月2日,濮阳市实验小学适度教育研究所成立,标志着该校的适度教育研究进入了一个更加规范的新阶段。据说这在全国尚属首家。适度教育是针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教育过度”和“教育不及”现象所提出的。要求老师和家长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宽容的态度、期待的心态,在适宜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措施,营造一种安全轻松、相互接纳、健康和谐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的本真状态,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充分发展。
作为学生家长,我想呼吁大家齐声呐喊,为他们致力教育事业的执着,尽心于教书育人的态度,热心于素质教育的探索而叫好!因为他们为培养国家有用人才,在全国开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潮中,提出了适度教育,以实际行动践行和谐社会的目标,为把适度教育推向深入,成立了研究机构,可谓开历史之先河!他们的做法告诉我们:推行适度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我手头有这样一组事例:某生由于被评为班级“最差学生”之一,不堪忍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服毒身亡;某生被班级“选举”为“差生”,教师还常常用“蠢猪”、“人渣”等词对其进行羞辱,进而转学、休学、失学甚至被迫离家出走;一名女初中生因上学迟到,被老师嘲讽为“连坐台都没资格。”这位女生因此跳楼自杀身亡。
2005年高考前夕,青海省西宁市一名高三男生因不堪母亲的唠叨,愤然将亲生母亲杀死;
2005年10月22日晚,北京34岁的父亲因为儿子不服管教,手持墩布把、金属管对儿子进行殴打,致其抢救无效而死亡;
……
面对一幕幕血淋淋的悲剧,我心生疑惑: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的某些原理,不少教师和家长都耳熟能详,阐述得头头是道,但事到临头却频频丧失理智,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又有多少教师和家长能说出个一二呢?明明是在实施法律明文规定禁止的行为,却说是为学生好;其次,源于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和平等意识的欠缺,在传统文化中,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一些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对教师说,要打要骂由你,这些家长的做法不值得我们去思考吗?第三,在教育评价中对学生的分数看得过重,应试教育在一些学校中还大有市场,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最重要指标,学生出不了成绩,教师压力过大。
如何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适度教育是一剂良药。对适度教育,我谈谈个人的浅见:
首先,对孩子的期望值要适度
无论教师对学生还是家长对子女,当然应高目标、高效益,严要求,但也不要把期望值看得过高、过重。对此,我认为应该注意四点:一是对孩子的期望值必须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二是必须多元化,德、智、体、美、劳乃至做人均应列入教育期待的范畴;三是必须注意个性差异,世界上找不到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不会有先天条件完全相同的两个教育对象;四是必须顾及客观条件,地域差异、城乡差别等均应考虑到。有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孩子犹如气球,教育好比给气球充气,充的气不够,气球上不了天,充的气过多,气球就可能炸破,只有适量地充气,气球才会飞得高飞得远。当然,适度教育远不像“适量充气”这样简单,但只要把握好度,孩子们就可能翱翔于理想的蓝天。作为教师和家长,应该从中体味出适度教育的必要性了吧?
其次,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要适度
从教师自身来说,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职业素养。教师要经常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学校制度,认识到“心罚”同“体罚”一样违背素质教育宗旨,侵犯人权,触犯法律;要不断加强职业素养,遇事冷静,善于克制,始终保持宽广的胸怀,和蔼、友善、热忱、耐心和平等地对待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儿童的自尊心是非常脆弱的,对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的露珠”一样。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尊心较强,在家娇生惯养,是“皇帝”,不喜欢别人过多的管教,教师如果忽视了学生的自尊心,往往事倍功半;教师要摈弃那种高高在上的权威姿态,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采取对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沟通;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是成长中的人,难免出错,要允许学生犯错。苏霍姆林斯基在《要想信孩子》一书中也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
在家庭教育中,有的家长对孩子不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教育,动不动就拳脚相加。可是,打孩子这种教育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打犯错误的孩子,其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在教训中更加清楚地认识对与错。所以必要的惩戒是不可少的,但是什么时候打,怎么打,却是很有学问的。正如一位名家所说:“合理的惩戒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能培养学生抵制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适当的惩罚,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的权利,也是一个教育者的义务。”
再次,教师的管理要适度
家庭、学校、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成长都起着重要作用。从学校和社会层面来说,要改革当前教师业绩考核和教师聘用的方式方法。倘若教师的心理健康存在较多问题,又怎能期望他们培养出大批心智健全的学生?而以“分数论英雄”作为教师业绩考核的做法所带来的结果是,迫使教师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学生身上,给学生压担子,这与国家的素质教育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给教师“减压”,给教师提供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改革现有学校作息时间和业绩考核方法,获益的并不仅仅是教师,还有每个学生、每个家庭。因此,家长、老师要多理解,宽容,多与受教育者沟通,营造出和谐的教育环境,释放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心情像阳光一般绽放!
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发展的人,和谐发展的人需要和谐的教育来培养。教育是否和谐,主要取决于教育是否适度。明代隐士洪应明为人处事的原则很值得借鉴:“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太高,岂使其可从。”无论是教人向善还是攻人之过,只有“适度”,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适度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我们不能不进行教育改革,不能不开展适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