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听听学生怎么说……..”
最近到了期末复习了,学生做的练习题也越来越多了。改作业中常常发现一些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同”,可一时又想不明白,只好在讲评的时候问问学生。
案例一:
我们习惯了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归为一类,因为这三个图形都是立体图形。
可有的学生却把:正方体、长方体、三角形“归为一类。
听听学生怎么说:“ 因为圆柱可以滚动,其余的三个都不能滚动。”
(学生的想法很独特,也说明学生对于圆柱的特点理解的很深刻)
案例二:
我们习惯了把“11”和“5”圈出来。因为第一组中“11”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一样。第二组中“12”。
可学生的答案却是16和5。
听听学生怎么说:16和其他数不一样,因为只有16是偶数。
第二组中,只有“5”是一位数。(学生的想法很合理)
案例三:姐姐剪了9个★,弟弟剪了10★.姐姐再剪几个就和弟弟一样多?
准确答案是:10-9=1(个)
可学生写的是:9+1=10(个)
听听学生怎么说:因为9再添1个就是10,列式就是9+1=10.
(学生解释的很有道理,显然这种思路学生是容易理解的,可在数学上我们不习惯于这样写。学生已经学习了减法,利用减法的意义去理解就列式为10-9=1(个) ,比较一下加法和减法,哪一个算式更好呢?想写加法也可以写成9+(1)=10(个)答:再剪1个。会更好些。)
案例三:小朋友们站成一排完成套圈游戏,从前数亮亮排在第12位,从后数彤彤排在第8位,彤彤和亮亮之间只有1个小朋友,这一排一共有()人。
答案是21人。
可学生写成17人。
听听学生怎么说:亮亮也可以在彤彤的前面呀。画个图试试吧。
○○○○○○○○○★○■○○○○○
彤彤 亮亮
(多好的想法呀,如果不听学生说,可能就扼杀了一个“数学家”呀)。
案例四:我们组有男生8人,每2个男生之间有1个女生。我们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为:8+7=15(人)
可有个学生列式为:8+4=12(人) 。
让这个学生说说吧。他走上黑板,画起了一些符号:△○△○△○△○………还没画完,就说“哦,我算错了,应该是8+7.△表示男生,○表示女生。
(多好呀,不用老师讲,他自己发现了问题,通过画图,也让其他学生掌握了一种解题方法,而且还让不会做的同学明白了做法。)
案例五:
一共有几只鸡?很多学生列式为:8-2=6(只)这真让我纳闷。很明显用加法做,学生怎么会用减法呢?
听听学生怎么说:图上有两只小鸡走了,走了要用减法,以前做的题都是这样。
(原来是学生受头脑中固有的思维的影响“走了”就要用减法,是不是平时的教学中出现的“走了”都是用减法计算的?忽略了练习的多样性,给学生造成了思维定势呢?看来教学中对于图画应用题,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去寻找相关的数学信息。也就是要教学生会分析题。)
当学生的答案和我们的答案不同时,别急于下结论,听听学生怎么说。听学生说,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我们尽
“别急,听听学生怎么说”是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
DIV>